賽拜努
賽拜努在蒙古族語相當于你好的意思,在蒙古族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平輩、熟人相見,都要互道一句賽拜努。
提到蒙古族,首先想的就是遼闊的大草原、奔馳的駿馬、豪爽的蒙古族人,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蒙古”這一名稱較早意為“永恒之火”,別稱“馬背民族”。在遼闊的大草原上,這個曾經橫跨歐亞的游牧民族創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氣息、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
自娛性民間舞:新疆《薩吾爾登》、內蒙古《安代》等。
宗教性舞蹈:《薩滿舞查瑪》等。
表演性民間舞:《筷子舞》、《盅碗舞》等。
《安代舞》、《盅碗舞》、《頂碗舞》、《筷子舞》、《薩吾爾登》、《角斗舞》、《圈舞》、《查瑪》等。除此之外,還有鄂爾多斯草原的《頂燈舞》、《盤子舞》,科爾沁的《浩都格沁》,布里亞特的《游戲舞》,厄拉特的《托普修爾》以及大量的模擬性舞蹈,比如鷹舞、馬舞、鹿舞等。
舞蹈動作有甩巾踏步、繞巾踏步、擺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沖跑、翻轉跳躍、凌空踢腿、騰空蜷身、左右旋轉、甩綢蹲踩、雙臂掄綢等,這些優美瀟灑的動作,穩、準、敏、輕、柔、健、美、韻、情為一體,形成了盛大的狂歡場面,把美和對美的追求推向了極致。它的主要特點是載歌載舞,舞蹈有熱烈奔放、粗放豪健的風格,動作簡單奔放,氣氛歡騰熱烈。形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在廣場上自娛性的集體舞,一種是在舞臺上表演性的。
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風格特點的“軟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語匯,充分展現出舞者的技藝、智慧和民間舞蹈豐富、靈活、多變的特性。形式新穎,動作優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
在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獨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單手執筷子發展為雙手執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語匯也更加豐富。因此舞蹈顯得歡快、明朗、新穎、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蒙古族熱情、開朗、剽悍、豪邁的民族個性。
《薩吾爾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間舞蹈,在各蒙古族居住區廣為流傳,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新疆蒙古族無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會跳薩吾爾登。薩吾爾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間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稱,同時又是民間舞蹈的統稱。薩吾爾登常在喜慶節日、男婚女嫁、迎賓送客的家宴等娛樂活動時跳。
蒙古族舞蹈的風格特點蒙古族居住在遼闊的大草原上,依山傍水,由于長期生活在草原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是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以畜牧為主,同自然搏斗,自古以來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鷹圖騰,這些生活特征構成了蒙古族舞蹈熱情奔放、穩健有力、具有粗獷、剽悍、質樸、莊重、渾厚、含蓄、舒展、豪邁的個性特征和感情色彩。舒展優美的動作勾畫了風吹草地見牛羊的畫境,熱情豪放的動律使人感受到馳騁,含蓄沉穩的性格流露著牧民的憨厚,深沉等特點。
蒙古族舞蹈的體態動律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傾,后背略后靠,仰頭頸部稍后枕。肩部動作豐富、靈活、富有彈性,腕部動作主要是在掌與腕平直的姿態上,以脆韌相間地上提、下壓手腕來帶動整個手臂的舞動。頭要穩,上身端莊,身體多為擺身、推身和靠身的動律。做各種步伐時雙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韌,雙腳落地扎實,腳下穩重,強調下沉的力量。
蒙古族舞蹈的服飾特點統稱為蒙古袍,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為適應牧業生產和自然環境而創制的一種古老的傳統服裝。衣領、衣襟、袖口皆有彩色的鑲邊,衣扣多用絳子繡制或綴以特制的黃銅琉璃扣子,從右方開襟,左方多不開叉。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
很多學生都很喜歡蒙古族舞蹈,無非是它特有的動律會感覺跳起來很過癮、很帥氣,所以在藝考時很多人會選擇蒙古族,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更多的幫助,跳起蒙古族舞蹈時更多一份自信。
免責聲明:本文章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