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影衣香人如醉,笙歌圍住一團春。
膠州秧歌
在中央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指導下,光明網、咪咕文化聯合主辦,咪咕直播獨家播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系列直播,帶您感受流傳百年的膠州秧歌。

1992年一幕小品《秧歌情》
將東北秧歌帶到了全國人民的視野中,
更由于以后小品以及
以趙本山、潘長江、宋丹丹等小品演員的走紅,
東北秧歌變得廣為人知。
不過,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卻是
東北秧歌的“近親”
膠東秧歌。

東北秧歌和膠州秧歌同屬北方秧歌。
但地域與人文歷史的不同
使其舞蹈形態有著鮮明差異。
故老相傳,
秧歌是古代農民在插秧、
拔秧等農事勞動過程中,
為了減輕面朝黃土,
背朝天的勞作之苦,
所以唱歌曲,
漸漸就形成了秧歌。

膠州秧歌
膠州秧歌產生的年代已無從考證,
比較可信的說法是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膠州包煙屯(現膠州市馬店鎮小屯)
趙、馬兩家因生活所迫棄家闖關東。

在逃荒路上,
老人身背腰鼓(秧歌中的鼓子),
女人背針線包(秧歌中的翠花),
男孩打棒(秧歌中的棒褪),
女孩打小拔(秧歌中的小鰻),
從乞討到賣唱,
后來又邊舞邊唱,
逐漸形成了一些簡單的舞蹈程式
和具有膠州地方特色的民間小調,
這就是膠州秧歌的雛型。

后來他們重返故鄉,
經過代代相傳,
不斷加工提煉,
大約10年時間,
基本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舞蹈—膠州秧歌。
隨著時間的推移,
膠州秧歌由舞蹈逐步發展為戲曲,
改革者是劉彩。

劉彩(約1838一1918年),
馬店鄉樓子埠村人,
自幼精研舞蹈秧歌。
同治四年(1864年),
他在本村坐科招生,
改編演出了馬店村秧歌藝人紀鳴坷(1834一1914年)
等口頭創作的秧歌小戲《裂裹腳》。
膠州秧歌由舞蹈發展為戲曲是秧歌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1920年秋,
后屯村(現屬膠州市后屯鄉)
有一位秧歌愛好者陳蠻增(1852一1936年)
在七城村(現屬膠州市后屯鄉)坐科招生。
由于他精通武術,
并大膽地把一些武術技巧融人秧歌,
所以他率領的秧歌隊自成一家,
很受觀眾歡迎。

為了區別兩家不同風格的秧歌,
人們習慣稱劉彩的秧歌為“北路秧歌”,
陳蠻增的秧歌為“南路秧歌”。
后來,兩路秧歌兼收并蓄,
取長補短,
使膠州秧歌的藝術風格更加完善,
逐漸形成一種新的秧歌。

膠州秧歌作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
有跑場和戲曲演出兩部分組成。
秧歌戲分為本地戲和移植戲兩種。
秧歌戲原有口頭劇本72個,
現已挖掘整理出
《大離別》、《捎本》、《裂裹腳》、
《說媒》、《雙拐》、《鋸缸》、
《鑰匙記》、《趕腳》等35個。
2006年5月20日,
膠州秧歌經國務院批準
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七代傳承人李燕
據李燕介紹,膠州秧歌按其表演形式劃分
為小調秧歌和小戲秧歌兩種形式;
按其角色劃分,
分為5個角色:
翠花、扇女、小嫚、
棒槌、鼓子
5個角色,
人物角色明顯易辯,
每個人特征明顯,
舞姿獨特。
翠花
“釵荊裙布髻盤鴉,
緩步長歌賣翠花。
幾度相逢還一笑,
今年春色屬誰家?”
在早期演出時,
身背繡花包表演的是“翠花”,
塑造了動作舒展大方的老人形象。
扇女
膠州秧歌“扇女”
“窄窄紅襦穩稱身,
女兒裝束更憐人。
纖腰倦舞嬌無力,
團扇輕搖滿袖塵。”
扇女是秧歌里的少婦,
穿著短襖褲褂,
小包頭,
右手拿團扇,
左手攥彩巾,
舞姿翩翩,
是青衣角兒。
膠州秧歌中最美的舞姿
都在扇女身上體現。
小嫚
膠州秧歌角色“小嫚”化妝
“宮扇羅巾學拉花,
巧將艷曲按紅牙。
汗流香粉紛紛落,
簫鼓喧闐日未斜。”
小嫚是對小姑娘的稱呼,
穿褲褂,
頭結發髻,
右手持宮扇,
左手拿彩巾,
起舞之后輕巧開朗,
活潑可愛。
棒槌
膠州秧歌“棒槌”表演
“登場驟聽鼓聲嘩,
簇擁人叢面面遮。
就里阿儂偏出色,
淡紅襖子滿頭花。”
棒槌身穿緊身衣褲,
頭戴紅纓,
腳蹬快靴,
手拿木棒。
扭起來,
舞姿矯健,
動作利落,
擊打木棒節奏脆快,
是戲里的武生。
鼓子
膠州秧歌“鼓子”的裝扮
“小鼓輕搖號貨郎,
當筵袖舞太郎當。
兩行紅粉生相妒,
唐突歌場憑他狂。”
鼓子戴氈帽,
帶卡胡,穿水袖,
是個丑角。
扭起來可以自由地滿場“飛”,
特點落在舞得風趣、隨意。
翠花穿短襖、黑坎肩、百褶長裙,
左手拿巾,右手持扇,
舞起來潑辣,
節奏明快,
是老旦一類。
膏藥客
“羅傘高擎笑拍肩,
鈴聲喧處壓場園(應為“圓”)。
憑誰管領春風墜,
讓與壺中賣藥仙。”
膠州秧歌主要行當角色
除此之外,
膠州秧歌還有另外一大特點就是“扭”。
“扭斷腰”、“三道彎”等
都是膠州秧歌在民間的別稱。
據此提煉出動作韻律特征
又叫“三彎九動十八態”。
具體講,
“三彎”是指扭起來要有三個彎曲體態;
“九動十八態”是指
頭(腮)、肩、胸、胯、腿、
膝、腳、大臂、小臂、手
等部位的姿態和變化路線。
膠州秧歌服飾
膠州秧歌的五點動律特點是:
扭、擰、抻、碾、韌。
“扭斷腰”的特征形成是在“扭”的基礎上,
因為“扭”是膠州秧歌的核心動律,
腳的扭動和腰的扭動;
膠州秧歌表演打擊樂伴奏
“擰”是以腰為中心軸的擰轉,
發力點是腳腕的擰動,
才能達到腰和腳配合,
形成“三道彎”的曲線形態;
動作上的延伸和慢體態動作的放大
是動律特點中的“抻”,
容易控制動作的初始和結束,
是舞者肢體上達到最大姿態的舒展和延長;
膠州秧歌傳統服飾
“韌”是動作的流動過程中,
身體姿態發生變化時,
肢體和力量上相互配合,
繞扇和推扇時,
手臂力量和手腕上配合,
使動作過程做到更好的延長,
幅度放得更大;
膠州秧歌化妝器具
“碾”主要是腳步的碾動和腿部力量的結合,
在動作過程中完成的碾動,
“碾”也是形成“三道彎”體態的關鍵。
小東屯秧歌舞臺
膠州秧歌雖然文化底蘊豐富,
但是隨著時代發展,
一度不再受到人們的重視。
作為膠州秧歌第六代傳人之一的
吳英民曾回憶說,
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
吳英民看到大伙農閑時間時更多的是
看電視、打牌,扭秧歌看秧歌的人越來越少了,
“年輕人都喜歡流行音樂、現代舞了,
覺得扭秧歌挺土的”,
膠州秧歌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危險。
膠州秧歌主要打擊樂器“镲”
隨著人們對非物質文化的不斷重視,
這一現象不斷得到改觀。
從2008年起,
膠州市政府將每年設立100萬元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
還組織專人對膠州秧歌進行搶救性挖掘和保護,
除了整理收錄傳統劇目外,
膠州秧歌還作為
膠州市文化藝術的精髓在中小學普及學習,
文化部門也派出專職輔導教師巡回傳授技巧。
可以想見,
膠州秧歌在未來會有更大的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章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