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雨,古巷韻綢繆。油紙傘中凝怨黛……”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撐一把油紙傘,引你從戴望舒的《雨巷》,穿越千年,夢回唐朝,體味白居易筆下的《憶江南》。
油紙傘,千年歷史,寓意吉祥,取材天然,純手工制,一傘一韻,凝結(jié)古人的智慧結(jié)晶。
油紙傘的知名品牌,咱身邊就有一個——“蘇恒泰”,1864年,由湖南人蘇文受在漢正街創(chuàng)立此品牌。如今,由其第五代掌門人,43歲的蘇峰傳承這一傳統(tǒng)精湛的手工藝。
本周一,記者來到蘇峰位于硚口古田四路的手工坊,聽他聊聊油紙傘的古法天成。
朝傘擲一小石子,能彈回來!觀之表象,棉皮紙、桐油、竹子與線的合成之物,哪能如此堅韌?
蘇峰細說堅韌背后的豐富內(nèi)涵:“這簡單四主材,經(jīng)泡竹、刨竹、拼傘骨、飛線穿花、上紙、繪畫和上油等,手工玩轉(zhuǎn)七八十道工序,耗時兩月余,方獲一把油紙傘。”
“有很多講究的!”說著,他撐起傘骨露了幾手:刀削傘骨,一刀下去,三段漸細,靠眼靠手量;左手握傘轉(zhuǎn)一圈,右手中的線自動飛繞傘骨一周;手捏棉紗布給傘面的棉皮紙上桐油,手法細膩,一道生桐油,兩道熟的;紅方巾扎傘頂是最后工序,上漿的方巾經(jīng)得起風吹雨淋。
“這些手藝,是我去長沙找自家傘廠的老師傅學的。”蘇峰道,1970年蘇恒泰油紙傘停產(chǎn),為不讓技藝失傳,2006年,其父蘇行康注冊“蘇恒泰”品牌商標,他也從2009年起開啟八年拜師苦學之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蘇恒泰油紙傘制作技藝被認定為湖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這把油紙傘重綻光芒。
“技藝可傳承,原料已瀕危。”蘇峰心憂道,棉皮紙很難搜羅到,正在云南尋覓,桐油越來越少,每年拜訪貨主為的是維系關(guān)系,若這些絕跡,油紙傘也失去了靈魂。
油紙傘,一把有溫度、有韻味、文化厚重的傘,這條文化鏈不能斷!
免責聲明:本文章如果文章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如因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