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出版的2022年第8期《瞭望》新聞周刊在權威欄目“治國理政紀事”專欄中刊發了記者張辛欣采寫的重磅報道《數字中國贏在未來》。文章摘要如下: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進入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數字化安全發展新階段。誰能更好認識和把握數字化大勢,更好適應和引領新生產力發展方向,誰就能贏得新的全方位綜合國力競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認識、運用、發展、管理互聯網,如何建設數字中國等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性、前瞻性、創造性觀點,為數字中國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舉措出臺,構建了既有頂層設計又有具體措施的政策支持體系,形成了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
九年多來,信息領域核心技術創新取得積極進展,網絡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信息化服務得到普及,數字技術不斷創造新的可能,世界也因此認識了一個全新的中國。
移動支付廣泛普及,網絡購物、在線學習、遠程辦公等成為工作生活新方式;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與制造業加速融合,協同研發設計、無人智能巡檢、數字工廠等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蓬勃興起,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步伐加快,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完善,打通了廣大農村接入數字經濟時代的“大動脈”。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9.2%,較“十三五”初期翻了一番。直播電商、特色產業、鄉村旅游……大量數字化應用在鄉村大地展開。
2021年全年,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08042億元,增長12.0%,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5%。中國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的背后,是消費、生產、流通等全方位的“智慧重塑”。
數字技術賦能千行百業轉型升級成效顯著。特別是在疫情期間,通過數字技術,海量中小微企業“云”上尋機;無人配送、在線消費等新興產業展現強大潛力……借力新經濟的快速“補位”加快結構升級,抓住新經濟的崛起開辟新路徑,數字經濟極大支撐了經濟社會平穩運行,推動中國經濟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信息技術為城市增添了更多“人情味”:智慧醫療、遠程問診,提高了救治效率,讓看病更加便捷;通過智慧道路、信號燈和導航體系,數字治“堵”的實踐正在展開;商事制度改革和“城市大腦”有機結合,讓更多部門實現政務數字化協同;疫情防控期間,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推出防疫健康碼,更成為扁平化社會治理的創新舉措。問計于“數”,為提升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供了強大動力。
如今,數字中國已不僅是經濟概念,它已經滲透在社會發展的每個環節。以數字為杠桿,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正進行深層次變革。
未來,中國將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加快數字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規范數字經濟發展,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深刻把握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三個有利于”,辨清發展形勢,把準產業趨勢,補齊短板、完善配套,更好地規范數字經濟發展,不斷開拓數字中國發展新局面。
星光不負趕路人。以改革帶動高水平融合,以創新驅動數字化轉型,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不斷開拓數字經濟新藍海,不斷推動中國經濟巨輪行穩致遠,為14億多中國人民創造更加便利、更高品質的生活。
免責聲明:本文章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