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劉晶晶/文施培琦/圖、視頻
生于1993年的張也是東華大學“小葉子”隊伍的“大管家”,2018年第一屆進博會舉辦時,她還是個正面臨畢業的研三學生。2019年第二屆進博會,剛剛入職東華大學的她就成為了“小葉子”們的帶隊老師,一帶就是四屆。進博這五年,見證了她身份的轉變,也讓她從一個初出社會的“萌新”成長為一名可以帶新人的“前輩”。
※連續4年當好“小葉子”的“大管家”※

2019年7月,張也畢業后順利入職東華大學團委,接手志愿者工作,一上手的第一個項目,就是第二屆進博會的志愿者籌備。那年暑假,剛剛入職的她,以此為起點,經歷了幾個或大或小的轉變——不再是學生,而要成為一名老師;不僅僅是做一名志愿者,而且要學會統籌安排、管理服務好一個志愿者集體。
作為職場新人,要適應新的工作思維,對張也來說是個挑戰。而在學生志愿者工作這塊,這位曾在研究生支教團、科技館志愿服務崗位歷練過的“老志愿者”卻發現,自己做常規志愿者的經驗,并不太適用于大型賽會活動的志愿者統籌。“大型賽會活動對于志愿者的要求非常高,同時志愿者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實踐育人,如何選撥、培訓,從中選出典型做好榜樣引領等,都是作為組織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2019年,東華的進博志愿者隊伍有近200人,之后3年每年近100人。從每年暑假開始為期近4個月的前期籌備,到展會期間志愿者各項崗位對接、激勵保障,再到突發狀況應對,各類志愿者臨時黨團活動的開展,近兩年還增加了防疫工作,像張也這樣的各所高校帶隊老師就如同一個“大管家”,什么事都得抓。包括很多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志愿者在崗時的服裝是不是穿得正規之類,早飯是不是準時供應了等,帶隊老師們都得操心。
但也正是這樣全方位的磨練,給予了做學生工作的張也特別大的成長空間。“我這幾年參與進博最大的感觸,就是自己在一年一年不斷積累著工作經驗,不僅僅是對所負責的團工作、志愿者工作的經驗,也是對實踐育人模式的不斷探索和創新。”
※“萌新”變“前輩”每一年都在摸索中進步※

前四年進博,東華的志愿者帶隊老師有5人左右,都是老帶新。張也也從一個職場“萌新”成長為一個“老人”。“第一年完全摸不著頭腦,現在我可算得上是得心應手了。”她笑著說,今年,她就以一帶二,和兩位“新人”老師一起帶隊。
“這幾年來,我能看到服務進博給學生們帶來的在溝通能力、視野拓展上的進步,對我們帶隊老師也是一樣,從校園走出來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個人能力上的提升。”張也說。
每年的志愿者培訓在她看來一直是很大的挑戰。“選出的志愿者雖然都是學生骨干居多,對進博會的重要性有所認識,但大家之前參與的活動類型差別大,對于志愿活動的認知水平和能力都參差不齊,如何通過培訓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提升?我們每年都在思考有沒有新方法。”張也說,最開始僅有通識培訓,近幾年更多了一些針對性的培訓。比如每年結合關鍵政治節點開展特色學習,去年是建黨百年,今年則是黨的二十大;又如結合不同崗位的“加強版”培訓,學校在新聞中心服務的志愿者較多,就會增加一些有關國際化素養的講座,強調保密意識、外語能力的提升。
今年進博進入第五年,前四年在志愿服務中發現的一些問題也被歸納出來,對癥下藥。“我們發現每年到展會后期,志愿者容易有所懈怠,大家可能會想去逛館。所以我們今年單獨加了一堂課,從進博會角度看當代青年的責任和使命,希望能盡可能提升志愿者的責任意識和在崗的角色意識。”
隨著進博志愿工作的越來越常態化,作為帶隊老師,更要進一步思考如何拓展進博育人的創新模式。“以前我們做得比較散,沒什么體系,這兩年根據學校的育人要求,我們開始嘗試在激勵機制中將‘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與進博相結合,有了更成體系的模式。”
五大類活動被貫穿到了東華“小葉子”們的進博生活中。德育課,會號召“小葉子”們結合黨史教育挖掘“四葉草”內的紅色元素;智育課,每天有關于進博相關知識的答題、打卡活動;體育,有宿舍里的體育鍛煉打卡、館內步數激勵等;美育課,征集小葉子們自己拍攝的vlog、漫畫等新媒體作品;勞育課,結合疫情防控期間的集中住宿,開展住宿環境的評比,號召場館內的光盤打卡等。
和五年來進博會不斷在“進步”一樣,志愿者工作每一年也都在探索和創新,每年都有新面貌。“希望能一年比一年做得好。”張也說。
※在進博中與年輕學生“互相成就”※

早上3點從松江校區出發,晚上10點離開“四葉草”,這樣的披星戴月張也并不陌生。連續4年帶隊,她每年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要和“小葉子”們朝夕相處,陪伴著學生們與進博共成長的同時,她也從中汲取著青春的力量。
志愿服務中有感動。她還記得2019年自己第一次帶隊,當時已經參加過第一屆進博會的學生志愿者陳佳軍全程在她身邊當了個特別稱職的“助理”,“其實他的經驗比我還豐富,幫了我很多忙,我們也有了一起在辦公室通宵的戰斗友情。”2020年,陳佳軍作為東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去貴州支教,還利用班會課給西部小朋友講述進博的故事。“走出‘四葉草’,我們的‘小葉子’們在不同的地方,將進博的志愿精神去感染到更多西部小朋友,鼓勵他們努力往更廣闊的世界奔跑。”這兩年,支教結束回校讀研的陳佳軍每年都會以“小葉子”講師團的身份,去影響更多的年輕學子。
除了“小葉子”,張也的手下,還有一支默默無聞的志愿者隊伍——為“小葉子”們做保障的校內志愿者們。“他們要為我們做好后勤保障,其實承擔的壓力更大,工作更瑣碎,起得比我們早,睡得比我們晚,尤其這兩年受到疫情影響,任務更繁重。”因為是服務志愿者們的志愿者,他們被昵稱為“平方志愿者”。能吃苦,有紀律性,促使這支隊伍迅速成長。讓張也欣喜的是,近兩年,在經歷了“平方志愿者”的磨練后,他們中不少人成為了“小葉子”隊伍的新生力量。
張也是做共青團工作的,她告訴記者:“我們一直希望能用更年輕化的語言來與學生們交流。進博給予了我們最充分的時機。”4年帶隊生涯,她從95后一直帶到了00后,了解到不同時代年輕人的想法,也不斷在更新自己開展團工作的話語體系。
這兩年,徽章文化成為激勵“小葉子”的熱門形式,也給“四葉草”帶來青春的活力。“學生們喜歡,我們也以此開展創新激勵。每年我們都會有徽章升級,由學生自己來設計。前兩年做的都是圓的大餅章,第三年開始做了‘東華有面’系列。今年進博五周年,我們也設計了一款掛著5字的鏈條式徽章。”徽章的改變背后正是師生間逐漸靠近的距離與不斷增加的默契,張也說,這或許也是進博帶來的一種“互相成就”。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劉晶晶/文施培琦/圖、視頻
編輯:張紅葉
免責聲明:本文章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