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記者張曉雅通訊員陳慶通黃建鋒報道
全面脫貧摘帽一年后的郴州農村,如今長這樣:
東邊的汝城縣,農村就業率再創新高,當地校企合作模式鑄造了一條“就業線”,中職畢業生月工資可達6000-8000元;
南邊的宜章縣,城區教師選聘罕見“遇冷”,農村教師不再熱衷于“進城”,在農村工作,有了更多地吸引力;
西邊的嘉禾縣,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10個鄉鎮都建立了專項教育基金,鄉村重教興學蔚然成風;
北邊的安仁縣,廣袤的農村大地環繞著歌聲,一個個鄉村小學合唱團,為清冷的農村注入了活力音符。
……
2021年,郴州搭上鄉村振興的“高速列車”。站在時代的新起點,郴州教育人沉下心思考,教育如何助力鄉村振興?過去的一年,郴州教育既要鞏固又要破局,通過積極探索、不斷實踐,走出了一條多方位、多層次、多亮點的助力之路。
讓鄉村學校更有味
“真是沒想到!小時候上學的書院居然能重新投入使用。”桂陽縣歐陽海鎮振南村的村民感慨道。他們口中的書院叫做“振南書院”,始建于民國,距今已有93年的歷史。這所書院曾是村里的“精神搖籃”,但隨著留在村里上學的孩子越來越少,2002年,振南書院“卸”下了它的教育功能。
在桂陽,類似這樣的古書院有很多。湘山書院、豐加書院、船山書院……它們曾擔起當地教育事業的重任,如今或空置或破損或挪做它用。“書院有人氣。”桂陽縣縣委書記巫初華表示,要讓優秀傳統文化為桂陽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養分與動力。
2018年9月,振南書院最后一位校長龍有常怎么都沒想到,書院經過大規模修繕后,恢復了辦學。
“本來就是辦教育的地方,環境又好,很適合孩子讀書。”桂陽縣教育局計財股副股長張德真說。為了改善辦學條件,縣財政又投入280余萬,對振南書院的瓦梁、樓板、大門、圍墻和地面等進行了維修,采購了多媒體一體機、電腦等教學設備,添置了床鋪、灶具等生活設施。如今學校既古色古香,又不乏現代氣息。
2021年,振南書院更名為歐陽海中心校振南小學,原周塘小學、大窩小學的學生全部在振南小學就讀,現有學生50余人。書院里有了孩子的聲音,村里都熱鬧多了。
事實上,“身份特殊”的振南學院,享受的待遇并不特殊。
目前,桂陽縣域內289個村小教學點,2021年12月,桂陽縣出臺了《鄉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質工作方案》,分5年進行改造,并達到《湖南省鄉村小規模學校基本辦學標準》的要求。“一年改造一個片,每片投入800萬。”張德真說,5年后,這些投入將轉化為看得見的“30個一”——一條水泥(或瀝青)進校道路、一個醒目校牌、一個完好校門、一堵安全達標圍墻、一棟安全教學樓……值得一提的是,縣財政每年還拿出預算38萬,按每人每月300元的補貼標準為每所村小聘請了村級輔警兼任村小保安。
包括校舍維修工程和校園安保工程在內,桂陽還將教育信息化工程、“雪亮”工程、校車運營工程、閑置校舍盤活工程,列入鄉村小規模學校優化提質的“六大”工程,農村學校越來越美了。
當然,只有硬件投入可不行。在80%都是農村學校的安仁縣,當地農村中小學用藝術教育——合唱,為鄉村孩子的生命注入色彩。

安仁縣連續8年舉辦“德清杯”“永樂江之聲”中小學合唱節,搭建起班級合唱、片區合唱、縣級合唱梯級舞臺,在永樂江畔、在稻花香里響徹著孩子們的歌聲,而這些孩子超八成都是留守兒童。
農村學校組建合唱團不容易,平時開齊音體美科目都難,即便設置了相關課程,老師也不專業。為此,安仁每年加大音體美教師的招聘力度。2009年以來,為農村小學配備了192名音樂、美術教師,占招聘教師總數的23%。
豪山中心小學五年級(1)班的小雪(化名),因為參加合唱團,原本膽小的她變得更加自信。雖然曾因排練抽不出時間寫作業,但在老師的關心和同學的鼓勵下,小雪收獲了快樂與珍貴的友誼。
城里的月光照亮鄉村
在宜章縣一完小,來自關溪鄉學校的老師蘭昌華,給六年級的學生上了一堂《少年記黨恩紅心向黨行》的班會課。課堂上,城里孩子的活躍思維和表達能力,讓蘭昌華出乎意料;而在宜章縣栗園鎮學校,已經工作20多年的董曉妹正在耐心教導剛剛走上教師崗位的黃美倫,如何用自己的行動力,讓低年級的孩子快速安靜下來。
兩個場景發生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卻有著相同的緣由——2021年,宜章縣教育系統創新推行的“1+M+N”(1所牽頭學校、“M”所責任學校、“N”所受助學校)城鄉學校結對幫扶模式。
城鄉結對并不稀奇,但說起這次創新之舉,宜章縣教育局工會主席歐喜云忍不住細數它的亮點:第一,不限內容,幫扶是全方位的;第二,不限學段,高中學校可以幫扶農村小學;第三,看重實效,幫扶學校之間要捆綁考核。“要形成城鄉教育融合發展、資源均衡流動、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的共同體。”
在宜章,這樣的“共同體”有12個。“脫貧攻堅時期,這12個科級學校,就曾開展駐村幫扶任務。”歐喜云表示,既然扶貧工作已轉變為鄉村振興,之前建立起來的幫扶關系,也應轉變思路,繼續發揮作用。
在一個月的跟班學習中,蘭昌華印象最深的,是一完小在白石渡鎮中央紅軍突破第三道封鎖線的舊址,組織的一次黨建活動。說是黨建,但學校支部書記蘭兵信居然邀請了部分少先隊代表參加。在真實歷史的發生地,講述著紅色故事,受洗禮的不僅是全體黨員,還有那些少先隊員們。
這次活動不僅讓蘭昌華對“黨建帶隊建”有了全新認識,同時也開啟了他“黨建+”的工作新模式。“鄉下學校黨組織架構不齊全,活動單一,很難形成黨員的先鋒帶頭作用。”但在一完小,蘭昌華看到,黨員學科組如何引領教研工作的開展,黨員教師如何幫助困難學生成長,黨員科室如何肩負起重要工作等等,“回去以后就跟學校匯報,今后黨員活動會有更多可能性。”
從郴州全市來說,構建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聯盟辦學、學區制管理和學校結對幫扶機制,已經寫入《郴州市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在這5年時間內,郴州實行城鄉學校之間師資互派、研訓一體、資源共享、捆綁考核。全市50%的學校納入教育集團、聯盟辦學管理,中小學校城鄉結對幫扶實現全覆蓋。
為了鄉村的明天
三年前,浙江籍教師陳云范來到桂陽縣荷葉鎮時,最不適應的是山里的天氣。湖南空氣潮濕,一到冬天,呼吸一口都是滿滿的水汽。有時濃霧繞山,能見度不足兩米的情況下,他也要騎著摩托車進村。因為,村里有一對身體殘疾的兄弟,在等著他送教。
2018年,荷葉鎮中心小學接到桂陽縣教育局的通知,要求其對全鎮范圍內,因特殊原因無法去學校上學的孩子,進行送教活動。
小龍、小虎兩兄弟因患上肌肉萎縮癥,生活不能自理,被定為送教對象。也是那一年,剛剛來到荷葉鎮的陳云范介入到他們的生活中。
每周六,陳云范和另外一名老師騎上20分鐘的車,來到小龍和小虎家里,教他們寫字和算術。雖然兩兄弟學得快,但肢體的殘疾讓他們難以握住筆,甚至不能久坐。于是,陳云范在教書之余,給兄弟二人制訂了鍛煉計劃。天氣好的時候,他和另一位老師一人推一輛輪椅,帶小龍、小虎曬太陽。一路上,四個人說說笑笑,講故事,聊興趣愛好,兩位老師時不時停下來給他們做肌肉按摩。
經過一段時間的送教,小龍、小虎不光學到了知識,還找到了另一種生活方向。他們不再常年趴在昏暗的屋子里,兩人性格變得開朗,特別是弟弟對畫畫開始著迷。這些變化讓他們的媽媽,對迷茫的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三年來,荷葉鎮中心小學為11名特殊孩子送教。按照規定,送教活動每月兩次,但不少老師在送教過程中,和這些特殊孩子建立了感情,總會挪出休息時間多去看望他們。“送教不僅僅是送知識,更是送去關懷和愛。”陳云范說。
在農村,特殊孩子的比例相對較高,他們有著不同程度殘疾問題。不放棄他們,“不讓任何一名殘疾兒童受寒”,是郴州向全市特殊教育發出的號召。2021年,郴州市教育工作情況匯報提到,郴州要扎實辦好特殊教育,每個縣市區按規定建好1所標準化特殊教育學校(特教部),提高義務教育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打通殘疾學生“教育-培訓-就業”發展通道。
郴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成立于2015年,全校489名學生,80%來自農村。他們是農村的未來,但身體殘疾卻限制了他們就業的選擇。不過,這所學校的副校長曹艷麗卻自豪地說,他們的職高班就業率能達到100%。
每天下午,學校總會出現一次“搶購”現場。由高職班聾啞學生做出來的面包和飲品,在學校里面總是供不應求,不到兩分鐘,就被老師搶購一空。
2020年,郴州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副市長陳榮偉考察了郴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了解到學校的培養計劃后,立馬組織相關部門開會,出臺了《郴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深化特殊教育改革促進殘疾人就業的實施意見》。
如今,找到學校“要人”的企業越來越多。
做鄉村振興的“火車頭”
“只聽過新疆的和田玉,卻不知臨武的通天玉。”幾年以前,這恐怕是很多郴州本地人的知識盲區。
2017年以前,臨武縣的玉石產業大部分都是小作坊式的規模。好的玉石無人知曉,也賣不起價。但近兩年不一樣,省里大力發展寶玉石產業,臨武通天玉漸漸被外界認識,品質好的玉石,跟和田玉不相上下。
一個產業的興起,必然有相應的人才配備,臨武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承擔起這項任務。學校新開設了首飾設計與制作專業,解決了玉石產業下游的人才培養問題。
除此之外,永興縣響應“中國銀都”的發展戰略,縣職中專門開設了有色金屬冶煉專業,以銀藝品的設計與加工為突破口,在“精深加工”的路子上做細做實;坐擁“小東江”的資興市,為助力鄉村旅游,當地職校打造了旅游管理、烹飪、電商等與旅游相關的專業群。同時,資興還組建市職教中心,安排專職工作人員,在各鄉鎮(街道)成立鄉鎮職教中心,每月送培到鎮3次以上。重點開展精品民宿培訓,讓資興民宿這張名片火了起來。
實現教育扶貧從“輸血”到“造血”的華麗轉身,郴州打出職業教育這張“王牌”。
然而,如何發展職業教育,還是讓郴州教育人思考了一番。事實上,在職業教育低迷的那幾年,當地職校不忘開設最“火”的專業。
“以前職校設置專業的原則是,學生想學什么,學校就開什么。”郴州市教育局職成科科長李亭林以計算機專業為例,因為互聯網的熱度,各縣市的職校都開設此專業,但結果是,學生畢業后就業形勢不明朗,相關專業也沒能對當地產業產生積極影響。
“職業教育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及時調整學校培養方向和專業,努力把職業教育打造成郴州的緊缺人才‘蓄水池’、人才成長‘加速器’、人才交流‘中轉站’”針對郴州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郴州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肖正科如是說。
2020年,郴州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郴州市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統籌專業布局和專業設置,要求職業教育要與當地產業人才需求對接,建立職業院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嘉禾縣素有“江南鑄都”之稱,經過產業轉型升級、中央環保督察、淘汰落后產能等重重考驗,實現了鑄鍛造向裝備制造、智能制造的跨越發展。為了更好地服務地方發展,嘉禾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改變過去以對口升學為重點的辦學思路,開設了數控技術應用、電子電器應用和計算機應用等智能制造專業。
鄧湘平是該校2013屆數控技術運用專業畢業生,也是該校與當地鍛造企業嘉禾福順機械的首批訂單培養學生。由于他有基礎、懂技術,得到了企業的高度肯定。“鄧湘平現在一個月工資8000元以上!”該校副校長雷曉黎很自豪。
免責聲明:本文章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