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很多人說起跳舞,特別是需要男女舞伴配合的拉丁舞和交誼舞,就要開始分年齡來考慮了。讓自己家小孩兒去學習少兒交誼舞,就是鍛煉身體、規范儀態、培養氣質;換成成年男女,那就是“摟摟抱抱、不懷好意、有傷風化、破壞家庭”。
都什么年代了?思想還這么守舊?
各位看官您別笑,很多人就是這樣想的,自身也是這樣實踐的。
交誼舞傳入中國快一百年了,但總有一些不懷好意的“壞和尚念歪經”,把好端端的一項高雅運動往低俗的方向帶。
咱們今天不說壞的,還是說說跳舞本來應該有的樣子,和那些被天津舞友們懷念的日子。
關于跳舞,天津人是有傳承的,而且,又要從開埠和港口說起了。在我們沒有手機、沒有網絡,甚至沒有電視和廣播的一百年前,天津比大多數中國內陸城市更早地遇到了交誼舞。因為開埠和貿易的緣故,天津的外國人有點兒多,九國租界、華洋雜處,外國人之間語言也不是都通,但跳舞這個事情比學語言要容易得多,于是在社交場合被廣為推崇。
天津租界多,飯店多,北洋之后舞廳也多,發生在舞廳里的故事也多。比如最著名的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相遇,翩翩公子自然是跳起風流灑脫的華爾茲,在一二三的旋轉中展現魅力;又或者踩著歡快的舞步跳一曲搖擺舞,讓自己活潑熱情的男性荷爾蒙混著古龍水的味道盡情揮灑;但絕對不可以是轉著手絹的東北大秧歌,那樣少帥就會變成宋小寶。
天津人最喜歡跳“吉特巴”,又叫水兵舞,據傳是美國水兵教給天津人的。吉特巴之名為英文音譯,又譯作吉特帕,是起源于美國西部的一種牛仔舞,產生于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上世紀30年代才流行起來。之所以又名水兵舞,是因為二戰期間,它是美國大兵在軍艦上跳的一種舞蹈。會跳這種舞的老人說,水兵舞的“精髓”在于身體伴隨舞步的晃動仿佛軍艦在海上行駛時的顛簸搖晃,這里面拿捏的尺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得其要領的。
水兵舞從上世紀四十年代抗戰勝利后傳入天津,當時年輕的時髦人士紛紛效仿,成為天津吉特巴的第一代舞者。此后,天津吉特巴一直在中國交誼舞圈子里獨樹一幟,誕生過很多吉特巴舞蹈大師,在全國的交誼舞比賽中,也常常獲得吉特巴舞冠軍。在全國各地盛行吉特巴的城市,舞技超群的吉特巴組合,大多是特意到天津來進修過的。
上世紀80年代末,交誼舞開始重新普及,在全國性的吉特巴舞比賽中天津選手一直成績驕人。1996年,吉特巴成為第六屆全國體育舞蹈錦標賽的正式項目,當年,賽事AB兩組的前6名均為天津籍選手。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首屆全國體育大會的吉特巴舞項目上,天津一舉囊括了金、銀、銅牌。
有媒體曾采訪天津吉特巴大師穆健,他認為吉特巴在天津的發展主要有休閑型、競技表演型和團體演出三種形式,其中以休閑型吉特巴和競技表演型吉特巴最廣為流傳。休閑型吉特巴適合家庭或聚會時跳,其動作幅度較小,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也適合初學者;而競技表演型吉特巴動作幅度較大,且綜合了倫巴、恰恰等拉丁舞動作,需要一定的專業訓練才能達到相應水平。
穆健還解釋了為什么同樣都是中國較早開埠的港口城市,但上海人卻不怎么喜歡吉特巴。“我認為其原因很可能和一座城市的性格有關,吉特巴不僅肢體動作歡快,男女舞者在舞蹈過程中的眼神對視交流富有逗趣與詼諧意味,這種情趣很符合天津人幽默的性格,這也成為這種舞蹈在天津流傳甚廣的原因。”穆健說。
免責聲明:本文章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