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式坦克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制的中型坦克,又稱為PzKpfwV,主要于1943年中期至1945年的歐洲戰場。
上榜理由:"豹"式坦克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出色的坦克之一,與蘇聯T-34/85坦克齊名。
蘇聯T-34中型坦克誕生后,德國幾乎沒有性能與之匹敵的同類坦克。海因茨.古德里安大力要求德軍最高統帥部派出一支部隊到東線戰場,針對T-34坦克做出評估。在了解T-34坦克的優勢之后,奔馳公司和曼公司被授命設計新型坦克,指定開發編號為VK3002。最后,曼公司的設計方案被德軍采用,定名為"豹"式坦克并于1942年開始批量生產。由于德軍的需求量很大,1943年以后"豹"式坦克開始由多家公司分擔生產。由于盟軍的轟炸和生產上的問題,"豹"式坦克的產量不高。直至戰爭結束,德國一共才生產6000輛左右。
1943年7月5日的庫爾斯克戰役,是"豹"式坦克首次參與的大規模作戰。戰事初期,"豹"式中型坦克的駕駛員都被一些機械問題所困擾:坦克的履帶和懸吊系統時常受損,發動機也往往因為過熱而發生火災。很多"豹"式中型坦克都因為這些弱點而不能作戰。此次戰役后,德軍很快改進了"豹"式坦克存在的問題。1943年﹣1944年,"豹"式中型坦克可以在2000米的范圍內擊毀大多數盟軍坦克。
"豹"式坦克的主要武器為萊茵金屬公司生產的75毫米半自動KwK42L70火炮,通常備彈79發(G型為82發),可發射被帽穿甲彈、高爆彈和次口徑高速穿甲彈等。該炮的炮管較長,推動力強大,可提供高速發炮能力。此外,"豹"式坦克的瞄準器性能較好,擊中敵人更容易。因此,盡管"豹"式坦克的火炮口徑并不大,但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具威力的坦克炮之一,其貫穿能力甚至比88毫米KwK36L56火炮還高。"豹"式坦克還有2挺MG34機槍,分別安裝于炮塔上及車身斜面上,用于掃除步兵及防空。
"豹"式坦克的傾斜裝甲采用同質鋼板,經過焊接及鎖扣后非常堅固。整個裝甲只留有兩個開孔,分別提供給機槍手和駕駛員使用。最初生產的"豹"式坦克只有一塊60毫米的傾斜裝甲,但不久就加厚至80毫米,而"豹"式D型以后的型號更把炮塔裝甲加強至120毫米,以保護炮塔的前端。"豹"式坦克的炮塔也采用傾斜裝甲,內部空間狹小,但為車長設計了一個良好的頂塔。坦克兩側裝有5毫米厚的裙邊,以抵擋磁性地雷的攻擊。
"豹"式坦克采用邁巴赫HL230P30V-12汽油發動機,功率為514千瓦,以齒輪箱及掌控系統驅動。為了減少發動機故障,"豹"式坦克特別安裝了調速器,以把發動機的轉數下調至每分鐘2500轉。
免責聲明:本文章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