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冷紫葉
井陘拉花是井陘民眾精心設計的一種藝術形式,提煉于人民民眾的日常勞作與日常生活,充滿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氛圍。井陘地區的地理環境、經濟、人文和歷史都對當地的拉花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獨特的自然和歷史環境塑造了當地人民堅韌不拔的心理素質。
通過本文第一部分論述可知,膝蓋的屈伸的動作是拉花舞蹈中動律最頻繁的,貫穿表演始終。為使井陘拉花音樂能夠永久流傳,文藝工作者不斷努力,全面挖掘、繼承和改革發展傳統井陘拉花藝術,為此注入新的血液與活力。
《粉紅蓮》為更好迎合當代大眾快節奏的生活習性及審美,將過于冗長、拖沓的音樂改為歡脫愉悅的效果,并更名為《歡愉粉紅蓮》,由4/4拍更改為2/4拍。
在節拍方面,動作多為兩拍變化一次,強拍動作迅猛,爆發力強,在此過程中如有附點音符,弱拍的后半拍干脆利落的銜接到下一個動作的準備姿勢。節奏是舞蹈的腳步,旋律是舞蹈的聽覺情感。
拉花藝人經反復推敲與創新,從《粉紅蓮》到《歡愉粉紅蓮》,主要從節奏方面進行改進,使節奏由慢變快。
劉自力在創作過程中,從創新角度出發,一改其冗長拖沓的音樂,在牢牢把握傳統風格基礎上進行提煉,兼容并蓄,雅俗共賞,根據井陘拉花變換動作的節拍和借鑒膝蓋屈伸的舞蹈動作,在節奏方面加入了切分音,使節拍強、弱關系隨之改變,通過音樂呈現視聽效果,使井陘拉花舞蹈浮現于聽眾的腦海。
井陘拉花獨到的韻味和情緒,給人一種意外的聽覺感受,更加突出地域音樂特色。例如第94小節,切分節奏具有跳躍性特點,強拍位置進行后置賦予很強的動力,使音樂情緒產生變化。
從井陘拉花藝術整體來看,附點節奏宛如雙腳舞步進行交替跳躍,時值較長的四分音符重音仿佛舞步動作中膝蓋的上下屈伸,同時充分體現拉花粗獷大方、抑揚頓挫的特點。表演者在演奏過程中可在腦海呈現井陘拉花舞蹈畫面,將舞步動作與音樂重音相結合,既能豐富小提琴演奏表現力,又可以使聽者身臨其境,有直觀感受。
在右手方面,弓法處于下弓進行演奏,演奏過程中注意弓段及長度的規劃。“A、F”連弓時推到接近弓根處為E作準備,琴弓從弓根處出發,琴弓運行速度略快,有類似于音頭的演奏效果,對四分音符時值進行強調,從而使井陘拉花音樂的整體節奏富有拉花舞步色彩,拉花音樂與舞蹈并駕齊驅,共同向更高的層次遞進。
富有彈性的跳音
井陘拉花音樂是拉花舞蹈生命支點,以其特殊的語言支撐著拉花舞蹈的軀體,富有河北吹歌的韻味。其音樂深沉美妙、剛健穩重。除為拉花舞蹈伴奏之外,還可單獨演奏。
由于井陘拉花演出場地與表演方式的特殊,都會使用樂隊現場伴奏,現場可跟隨場地的大小、演員的情緒調解速度,同時還能與演員進行情感交流,互相激發思維,烘托現場氣氛。
因此伴奏樂器選用常以極具穿透力的吹管樂器為主,輔以打擊樂器及弦樂器。中國傳統樂器管子、笙、笛和云鑼,是拉花音樂中必不可少的主奏樂器,使拉花特有的濃厚鄉土氣息展現的淋漓盡致。
吹管樂器中管子起領奏作用,被譽為拉花樂器中的“靈魂”,其中大管音色純樸、粗曠、渾厚又略帶悲愴,過程中時奏時停,如泣如訴。將觀眾帶入舊時井陘人民的艱苦生活環境中,音樂與舞蹈完美的融為一體,小管音色高亢明亮,適合演繹輕快激動的旋律,并伴隨膜笛的滑音、顫音及花點,音色突出、富有生氣。
相較于大管的粗曠音色,小管富有朝氣的音色直擊聽者心門。在作品《喜慶》中,劉自力依仗小提琴演奏藝術中琴弓的特色之處,以及縱觀井陘拉花樂隊音效后,根據小提琴跳音演奏技法對拉花樂隊中管、笛進行模仿,以此在創作中更好的體現井陘拉花的元素存在。
以小提琴跳音的演奏技巧對小管的吐音進行模仿,使音樂更為活潑生動。音符符頭上方出現“.”的標記,就是演奏時需注意的跳音記號。目的是使音樂變得更為歡快活潑,模仿小管吐音密集而又清晰的演奏,給樂曲局部增添輕盈色彩。
小提琴的跳弓是最常見的弓法是在琴弓中部(即琴弓的重心附近)進行演奏,在此片段的演奏中,筆者認為,將弓毛的彈性與琴弦的反作用充分利用起來,使琴弓反復跳動且均勻自然。
在此需注意小字3組的E,把位保留在三把位,四指向高把位處延伸,樂曲對比樂段速度整體偏快,換把既耽誤左手手指速度及顆粒性,又會對右手的配合造成影響,因此保留原把位為最優選擇。
即興特點的節拍在中國民間音樂中,存在音樂即興的特點。民間音樂是在歷史的流變中歷經歲月的洗禮,最終傳承下來由廣大人民共同創作的優秀作品。拉花舞蹈離開音樂不能表演,但拉花音樂卻能獨立進行演奏,脫離舞蹈動作更能淋漓盡致地進行表現。在即興表演方面,東南正拉花樂隊尤勝一籌,演奏者演奏拉花樂器個個得心應手。
在即興演奏時情緒奔放、激情張揚。因此即興特點實則為表演者對拉花音樂的真情流露,一入角色便身不由己。
在《喜慶》對比樂段中,出現了2/4拍與3/4拍交替出現的情況,一方面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即興的特點,另一方面也是效仿于中國傳統音樂中氣息的變化,從而體現不拘一格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
從譜例中不難看出節拍交替情況的存在,傳統的井陘拉花節奏大多為4/4拍,并且每個小節都由強、弱、次強、弱的強弱關系所組成,整體速度不快,音樂平穩進行。
為迎合當今大眾審美,更好地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與推廣過程中井陘拉花的音樂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進,將傳統4/4拍改為2/4拍,強弱關系為強、弱,由平穩、緩慢變得富有活力、跳躍以及節奏感,使人民更容易接受。
在傳統音樂節奏中,其拍子(即“板”和“眼”)的長度在音樂中多發生變化,節奏具有可伸縮的彈性,所以有“橡皮筋節奏”的形容。客觀說來,這種自由即興的節奏或具有伸縮性的變速節奏,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具有普遍性,在西方音樂中也會偶爾出現,然而在井陘拉花的音樂中,通過伸縮性的變速節奏特點,體現音樂中即興節奏所帶來的靈動之感。
小提琴學習者在演奏中國作品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對于中國樂曲的風格把控不準確及演奏技巧上等問題,對于諸如此類的問題需加強對民族樂器的接觸與研究。
在學習西方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還需扎根于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土壤,燕趙既是古代中原文化與北方文化的交融之地,又是近代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碰撞、貫通之所。
通過以上簡析可知,在演奏《喜慶》之前,可以有針對性的滑音、揉音及跳音等技巧進行訓練,加強河北地區民歌的熏陶,體現燕趙音樂中對意境美的獨特追求,突出燕趙音樂風格特點是演奏時所需要注意的重點問題。
結論劉自力作為知名小提琴教育家、演奏家、作曲家,在中國小提琴藝術領域占有重要地位,其創作極具地域性音樂特點,但對其藝術創作的研究卻只是鳳毛麟角。本文以劉自力創作作品《喜慶》作為研究對象,詳細探究了《喜慶》中蘊含的“燕趙音樂元素”特點及其演奏詮釋,并引發關于“燕趙音樂元素”演奏的運用價值及其意義。
通過行文撰寫筆者得出結論,劉自力小提琴作品《喜慶》在主題部分呈現“唐山皮影戲”的風格特色,對比段落模仿“井陘拉花”的藝術特點,將冀東地區與冀南地區不同的音樂色彩相互交融,共同呈現出富含的“燕趙音樂元素”特點的作品。
作者選取“唐山皮影戲”的戲曲方言系統、戲曲唱腔及戲曲打擊樂伴奏;“井陘拉花”中的舞步重音、音樂跳音及即興節拍的鮮明特點,根據小提琴演奏的自身優勢,盡可能展現燕趙傳統音樂的特色,使得作品極具生命力、小提琴極具表現力。
《喜慶》使得燕趙地區小提琴藝術的發展更具生命力,使中國小提琴藝術的表現精彩紛呈。行文至此,因筆者研究能力有限,僅起到拋磚引玉作用。在此希望更多學者對于燕趙地區小提琴藝術做更深層次的挖掘,也期待更多具有燕趙音樂文化的作品被創作與呈現,為中國小提琴藝術領域的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免責聲明:本文章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