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片離湛藍和綠色最近的雪域圣地,猶如一朵盛開的雪蓮花,在高高的通天河畔煥發著淡淡的幽香;又仿佛一首飄蕩在嘎域稱多(藏語意為“萬人聚集之地”)大地的牧歌,在團結中透著和諧,也在團結中孕育希望。
河流縱橫,牧草豐美、牛羊肥壯、民風淳樸,蘊藏著豐富而獨特的人文資源,或許是居住在源遠流長的通天河畔,6.7萬多玉樹稱多兒女擁有更加博大的胸懷,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中凝聚起“共同繁榮發展、共同團結進步”的力量。
如同最為寬厚的通天河一樣,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自始至終貫穿著的這條民族團結的主線,總會給人一種高遠而又親切的感覺,將民族團結創建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來思考和謀劃,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的點點滴滴,共同吟唱著民族團結的美好回響,仿佛一個坐在深巷里沐浴夕陽的老人,給我們講述這里的民族團結創建中不分你我,共同擔當的故事。
一條河與一面石墻——
沿著通天河逶迤而行,河畔居住的稱多兒女亦世代共存,生生不息,而今天,他們依然用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與文化,與這條河流共同吟唱著民族團結的美好回響,它隱秘而偉大,是這片嘎域大地欣欣向榮的根。
誠然,嘎域稱多的民族團結是無時不刻是沿著通天河書寫的,大江大河的雄渾與多彩,文明的悠遠與傳承,民族的質樸與浪漫都在這里一一體現,在這條河流每每流淌的地方,你能深切的感受到通天河奔涌的生命力量,感受到稱多兒女對于神山圣水發自內心的敬畏。你從不會因民族的不同而受到厚此薄彼,每一個稱多兒女,在日復一日的游牧耕作中默默汲取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會氛圍和團結發展的力量,然后將這種精神的傳承內化到人們的心里,并通過無數次的勞作而沉淀,最終成為這個稱多人的精神特質,寬容、平等和接納,成就了這條靈性河流的生命與歷史,博大與寬厚。
或者,我們可以從這里所有建筑物的主角——石頭看起,每棟石砌的民居古樸典雅,獨具康巴民居特色,從石頭民居直到高大威嚴的石砌碉樓,普通的鵝卵石,平凡的片頁巖,在嘎域稱多兒女的巧手組合之中,扮演著神奇的角色,也煥發出奪目的光彩,用智慧和勤勞和團結一心的故事,將藏地的石砌建筑藝術推向了極致。
不得不說,這里的每一座民居,每一堵石墻都是不同尋常的。因為他們的形成是需要大家伙兒日復一日的精心修建,必須依靠各民族群眾共同合作才能完成。而正是因為這樣的修建,大家伙兒緊密聯系在一起,村里各個民族的兄弟姐妹在這里生活,猶如一個和睦的大家庭,相親相愛,互幫互助。
一個主題和八層推進——
依托“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主題,結合稱多對外宣傳品牌“嘎域神韻·人文稱多”,以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為指引,“天地人和家鄉美,嘎域盛開團結花”的主題應時而生,也因勢而立。
主題就是核心,主題就是導向,在“天地人和家鄉美,嘎域盛開團結花”的主題中,嘎域稱多把民族團結創建工作與解決各族群眾最關心、最急需、最緊迫的現實問題結合起來,讓各族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更加夯實創建活動基礎。
進機關,“嚴紀提效,履職盡責,服務群眾,建設家園”;進鄉鎮,“求團結,保生態,助穩定,促發展,共和諧”;進村(社區),“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進企業,“誠實守信,文明經商,愛我稱多,服務社會”;進學校,“銘記大愛,勵志勤學,努力成才,報效祖國”;進家庭,“知恩于心,感恩于行,建設新家園,開啟新生活”;進寺院,“愛國愛教愛家鄉,守法持戒促和諧”;進軍營,“軍地共建一家親,民族團結譜新篇”。
不論是從歷史和現實經緯出發,還是從立足玉樹州到面向全省、全國新的更高層次視野出發,抑或是從深刻認識和把握稱多縣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出發,對民族團結創建這一“源頭活水”有著更深刻地理解,而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活動給嘎域稱多帶來了由內而外的巨變。
我們看到了用32載春秋忠誠守衛“長江源頭第一橋”的通天河民兵守橋班,“為了人民利益守橋站哨,別說失去了個人利益,就是丟掉一座金山也心甘情愿。”這就是通天河藏族民兵守橋班的精神支柱和工作動力,也是守橋班民兵的崇高追求和理想信念。
我們看到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的歇武鎮中心寄校的王宏教師,在29年的堅守與操勞中,身殘志堅的他用兩腳6厘米的差距撐起學生希望黨的天空,癡心一片終不悔,只為桃李競相開。
我們看到了用自己的雙手還給草原一個潔凈臉龐的“環保衛士”才培。他累,他很累,背著幾乎是他個頭兩個大的麻袋,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一路,撿一路,但他依舊艱難地攀爬著,因為在他的心目中,家鄉的草原就應該有張潔凈的臉龐。
一次創建和數年工程
沒有團結,就沒有進步;沒于進步的團結更不會牢靠。
在嘎域稱多民族團結創建的理念里,堅持的是“有多少力,辦多少事”、“不搞形式主義和政績工程,不搞開頭拍腦袋,中間拍胸脯,過后拍屁股的事情”,全縣以上率下,不遺余力促使民族團結進步。
始終從歷史的脈絡中梳理團結的故事,把民族團結的溫度保持下去,把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感恩情懷延續下去,每一段傳遞著濃濃愛意的里程,每一個噓寒問暖的鏡頭,每一幕離別時的依依不舍……始終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溫情脈脈的主旋律這一“數年工程”在嘎域稱多回響,以“細雨潤物”般的方式影響著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向團結奮進邁進。
“七個一”工程:明確一個靚麗主題指引人,設計一個特色徽標象征人,征集一首歡唱歌曲激勵人,打造一批教育基地感悟人,培育一批示范強點帶動人,選樹一批先進個人引領人,開展一列主題活動凝聚人。眼下熱火朝天的民族團結如一家活動在似乎這里早已經存在了很多年一樣,不分你我如一家人的情感,是嘎域稱多最好的傳承,不做刻意而書寫的故事,是民族團結創建的最好見證!
在移星換斗般時代發展變化,社會心態和觀念如潮水般更迭時,這個通天河畔的民族縣城做得最好的事情之一,偏偏就是對各民族團結如一家的優良特質的傳承。黨和政府所做的每一件事關農牧民群眾民族團結福祉的決定,都在嘎域稱多這片希望的土地上產生了美好的結果。人們因各民族團結如一家生活富裕,因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而有了更多的生活選擇,因一個又一個精明能干、活力四射的領導干部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的民族團結創建理念,而能夠始終譜寫出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嘎域稱多新篇章。
免責聲明:本文章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