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中國絲商組團參展了紐約第一屆萬國絲綢博覽會和里昂萬國貨樣會,并考察美法兩國絲業。在此前后,中美、中法絲業界圍繞中國蠶絲改良,進行了頻繁互動交往,開展了多方面合作。
國際競爭格局下的合作機遇
中國是絲綢發源地,絲綢之路傳播了中華文明,也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一直是國際絲綢市場最主要供應國,中國也因此曾被西方稱為“絲國”。但日本明治維新以后,中國絲業開始受到日本產品的競爭與挑戰。1870年,日本生絲出口量還只是中國的七分之一,到19世紀末已達中國的三分之一,1909年首次超過中國居世界首位。
與此同時,國際生絲進口國間的競爭同樣激烈,并導致國際絲業中心的轉移。鴉片戰爭后30多年間,英國是世界最大的生絲進口國,倫敦是國際絲業中心。自光緒初年始,法國取代英國成為最大的生絲進口國,國際絲業中心移至法國絲織中心里昂。20世紀初,法國的國際絲業地位又受到美國的挑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紐約與里昂在國際絲業的地位已呈并駕齊驅之勢。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法國工業包括絲織業受到重挫,其國際絲業地位也從根本上被動搖。1916年,美國的生絲進口量已占世界生絲貿易量的60%,國際絲業中心移到了紐約。
頻繁互動交往中的合作
中國生絲在與日本競爭中敗北,緣于蠶種多病質劣、繅法落后,以致絲質不高、標準不一。美法絲商出于“利己主義”、確保己國絲織原料供給,希望中國改良蠶絲。所以,這一時期的中美、中法絲業交往與合作,都圍繞增進相互了解、改良中國育蠶與繅絲方法、提高生絲質量、擴大雙邊貿易而展開,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互派代表團或代表訪問、考察,促成中國絲業界參展紐約和里昂相關博覽會,深入了解生絲供需狀況。早在1915年11月,美國絲業會、紐約生絲檢驗所及美法兩國絲織商就專為中國駐美公使夏偕復、駐紐約領事楊毓瑩等舉辦“中國生絲缺點陳列會”,現場試驗中、日、意等國生絲優劣,說明其原因,還專門編著《改良中國生絲節略》。書中指出:美國絲織家“甚盼中國絲商先明美國絲織廠家之情形”,美國需要干凈、均勻、堅韌、粗細一律的生絲,建議中國絲業界加強與歐美交流與合作以改善絲質。包括介紹歐洲紡絲新法于中國產絲各地;選派紡絲人員至意大利學習新法,延請意大利或法國紡絲人員充當教習;設立采用歐洲新法的試驗或模范絲廠;設法促成中美直接生絲貿易,或中美在華合辦絲廠;由中國政府設立蠶絲學校,采用歐法改良中國絲產;由政府在上海、廣東設立生絲檢查所等。
從1917至1923年,美國絲業代表團或代表5次來華訪問考察,每次來華的目的都不離《改良中國生絲節略》要旨。如1917年春夏,美國生絲檢驗所陶迪等數名絲業代表來華,在廣州、福州、上海、杭州等地,陶迪除實地調查絲繭狀況外,還向中國絲繭業界演講美國生絲市場之廣及中國如何增加產額以供美國市場之需,并結合攜帶的影片向中國絲商演示、講解各國生絲優劣,闡述中國成立生絲檢查所之必要。1920年,美國絲業代表7人來華考察,目的是協助中國采用新法改良絲繭、增加產額。他們除在廣州短暫考察、北上北京爭取政府支持外,將此行重點放在中國生絲出口中心上海及周邊產絲區杭州、蘇州、南京等地。他們每到一地便宣傳世界生絲市場形勢、華絲不能暢銷美國的原因及改良華絲的方法——改良育蠶、采用復搖新法、設立生絲檢查所。1923年3月,美國絲業會會長高書密又率絲業團訪華,與中國絲商“集議改良制絲方法,以冀增進中美絲經貿易”。在絲繭總公所的安排下,絲商團參加了上海中外絲商聯席會議,討論發展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以下簡稱“蠶桑改良會”)、上海生絲檢查所等問題,并參觀了蠶桑改良會、杭州緯成公司、金陵大學育蠶試驗所等,與上海、杭州、蘇州、無錫等地絲商研究蠶絲問題。
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創設了里昂工業展覽會(也稱里昂萬國貨樣會),實際上是制造商和貿易商的直接交易市場,展銷商品豐富多樣,而“以織品最為奪目”。展覽會籌備之始,即請中國參會,“其意首在與中國絲商聯絡”。1919年,里昂工業展覽會總事務所又特派柏爾梅特來華邀請中國參會,“以促進兩國工商業之發達”。1920年3月的里昂萬國貨樣會,中國派駐巴黎總領事廖世功、巴黎萬國青年會《華工周報》主任陸士寅等5人參加。展覽會總干事夏福內在歡迎致辭中希望下次展覽會時,中國不僅派代表參加,“且有商客到會陳列貨樣”。
應美法兩國邀請,1921年2月,絲繭總公所組織以丁汝霖為團長的絲商團攜帶絲繭產品及繅絲機械,赴美參展紐約第一屆萬國絲綢博覽會。他們參觀了美國先進的絲織廠及與絲織相關的生絲檢驗所、染絲公司、紡織學校等,并與美國絲業會、絲織業公司、各地商會等就華絲改良、在華設立生絲檢查所、中美絲業直接貿易等問題廣泛交換意見,形成許多共識。中國絲業界希望這次博覽會能成為“中美兩國絲綢貿易前途之轉機”。紐約絲博會甫一結束,中國絲業參展團又馬不停蹄赴法參加3月舉行的里昂萬國貨樣會。除參展外,他們還與里昂市政廳、絲商總會、法國總商會廣泛交流,參觀紡織廠、絲織機械公司,向法國絲商征詢華絲使用情況及意見,討論華絲改良及華商設立直接對外貿易機關諸問題。貨樣會閉會后,代表團將所有參展品分送里昂絲業總會、百司洋行、中法俱樂部,以聯絡情感、推銷產品。
美法絲商都注重把蠶桑教育、科研與蠶絲改良試驗相結合。1920年,美絲業會捐助嶺南大學創建蠶桑系,隨后又陸續捐建三座大樓用于蠶桑科研和實驗,包括育蠶所、蠶繭冷藏室和意式繅絲實驗場等。1923年又在校內成立廣東蠶絲改良局,使嶺南大學成為中國南方蠶桑教育、科研和蠶絲改良的重鎮。1923年,美絲業會又資助金陵大學籌建蠶桑系和蠶院(也稱育蠶所),建立蠶桑場,研究蠶業科學,培育無病蠶種。
三是合作設立生絲檢驗機構。上海生絲出口檢驗原來一直由洋行各自進行,以陶迪為代表的美國絲商則認為:在中國設立生絲檢驗所,統一生絲質量標準,可以確保輸美生絲質量,更便于中國絲商實地直觀了解“其所產之絲缺點在何處”和美國絲織廠對于生絲的要求。所以早在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時,陶迪就向中國絲業代表倡議在上海聯合設立生絲檢驗所。1920年計南嘉、陶迪等美絲商團來華,再次與絲繭總公所商議,并達成口頭協定。1921年中國絲商團參加紐約絲綢博覽會,陶迪及美絲業公會極力推動,雙方簽訂了上海生絲檢驗所合同,規定檢驗所資本及創辦費6萬美元,美國檢驗公司與絲繭總公所各出其半。1922年2月,上海生絲檢驗所正式開業,該所檢驗生絲、蠶繭及各種絲類、絲織物,其所頒證書具有美國公司證書同等效力。
成效有限及其原因評析
百年前圍繞中國蠶絲改良的中美、中法絲業交往與合作,加強了相互聯系,深化了雙方對生絲供需市場的認識,在調查中國絲綢業狀況、倡導蠶絲改良、引進和推廣世界先進蠶桑和生絲檢驗技術、培養蠶桑和生絲檢驗人才、促成一戰后中國蠶絲改良運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920年開始,華絲出口逐漸恢復、發展,1927年出口量已達16萬擔,比1920年增長53.8%。特別是“對美對法輸出年年增加”,增長尤速。對美出口從1922年的20287擔,增至1927年的46465擔;對法出口從1922年的26795擔,增至1927年的82942擔,顯示了一定的合作共贏之效。
但由于蠶絲改良合作之實權操諸美、法之手,美、法絲商熱心華絲改良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確保己國絲織原料供給,實系“利己主義”,影響了華商合作的積極性。合作形式主要是中外絲商的民間合作,缺乏政府力量的推動,未能被中國絲商特別是廣大育蠶制絲的鄉民廣泛接受,使蠶絲改良合作成效十分有限。被譽為“改良蠶種效果宏大”的蠶桑改良會,雖然散發的蠶種“逐年銳進”,從1918年的25萬窩增至1924年的449.18萬窩,但從需求來看,包括蠶桑改良會的全國所有公、私立蠶種改良機關1924年所產改良蠶種,尚不及全國所需的百分之一。上海生絲檢驗所創辦后業務冷清,1922年僅檢驗1118件,1924年的檢驗量雖增長3倍多,但也不及其檢驗能力的六分之一,以致連年虧損。因蠶絲改良成效不佳,華絲對外貿易并沒有扭轉頹勢,日本生絲外貿增速仍遠快于中國。
《》(2022年12月12日14版)
免責聲明:本文章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