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老城實紀
前言五臺山,位于山西省五臺山區,是中國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五臺山的佛教寺院與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的佛教寺院有密切關系,其教派、法事活動等都有著濃厚的佛教色彩。
五臺山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百余處寺院,其中規模較大、歷史悠久的有25處,如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西莊院、殊像寺等。
這些寺廟中除了顯通寺是藏傳佛教之外,其余均為漢傳佛教寺院。此外,在五臺山上還保存著大量的音樂和舞蹈藝術,如《普賢十愿》等經文音樂,還有《觀音普門品》《無量壽經》等經文舞蹈,這些佛經音樂及佛舞藝術中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佛樂的音樂結構五臺山佛樂是用梵文、藏文等多種文字寫成的,唱腔由佛號和唱詞組成。佛號大多為六字、十字、梵音或藏文。唱詞主要是贊頌佛陀的功德,內容包括贊佛、贊僧、贊圣、贊菩薩等等。
其音樂結構與其他地區的佛樂不同,它沒有嚴格的曲譜,一般是以佛號為基本旋律,用佛教音樂特有的五聲音階來寫成,并配以簡單的打擊樂器伴奏。
五臺佛樂由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和普賢菩薩為中心,其它菩薩與文殊菩薩和觀音菩薩并列,各據一方。
從音樂結構上看,五臺山佛樂沒有嚴格的音樂曲譜,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唱腔和曲調,雖然其中有很多都是從民間流傳過來的,但它仍然保留了很多傳統曲牌的痕跡。
五臺山佛樂常用音階有兩種:一種是以C音為基礎音(或稱“主音”)的六聲音階;
其中主音和輔音在不同民族中存在差異。這與當地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有密切關系。由于五臺山地區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同時并存的地區,因此五臺佛樂中同時存在著兩種音樂形式:漢傳佛教音樂和藏傳佛教音樂。
從其傳統結構上看,漢傳佛教音樂在整個五臺山地區占絕對優勢,五臺佛樂主要是通過唱腔和器樂來表現佛菩薩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悲愿,同時也通過頌詞來贊頌佛祖教化眾生,其唱腔由多個聲部構成,旋律優美和聲和諧。
五臺山佛樂唱腔分兩種:一種是由低而高或由高而低組成的單聲部旋律;另一種是由高而低或由低而高組成的多聲部旋律。
從樂句結構上看,五臺山佛樂唱詞分四句、五句、七句、十句不等,由于五臺山地區有大量的寺院和民眾,所以寺院里也就有了專門從事佛樂演唱的僧侶和俗家藝人。
同時,由于佛教音樂在五臺山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所以五臺山佛樂在演唱時還經常配以打擊樂器伴奏,這些打擊樂器主要是指藏、漢兩種民族樂器。
藏、漢兩種民族樂器在五臺山地區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經過長期發展,藏傳佛教音樂在五臺山地區也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佛樂形式。
從宗教色彩上看,五臺山佛樂有五部曲,其中前三部曲是以贊頌佛菩薩為主,第四部曲則是贊頌文殊菩薩。在所有佛樂唱腔中都有一個共同特征:主要由三個聲部組成,即主音為C音的六聲音階;輔音為D音;和音高比主音低一級或兩個聲部。
通過對五臺山佛樂唱腔音樂結構特點的分析可以看出:佛樂演唱時一般不加伴奏,所以佛樂唱腔旋律比較簡單、節奏比較自由;
唱腔中旋律主要由C音主音和D音輔音構成;在唱腔中除個別樂句用到了五度模進和音階外,大部分樂句都用了和弦進行來裝飾;演唱時沒有嚴格的拍子要求。
佛樂的唱腔結構及演唱形式五臺山佛樂的唱腔結構,在《五臺山佛教音樂曲譜》中有詳細記錄:“以‘起’‘承’‘轉’‘合’四句為一段,‘起’句‘南無阿彌陀佛’為一段,以一個大二度或四個小二度(即是)為一段;
在一個大二度或四個小二度上,起句與收句均用不同的宮調來表現,收句又有不同的宮調來表現”。
根據演唱曲目的內容及唱腔結構來看,佛樂在唱腔上多為“起、承、轉、合”四句的格式,“起”在第一首曲目中出現了兩次,從時間上來看,“起”與“承”時間間隔約為30秒左右;而“轉”和“合”時間間隔約為10秒左右。
在唱腔結構上,從大到小依次為:“起、承、轉、合”,其中的“起”表示大二度或四個小二度;而在唱腔的結構上,則是從下至上依次為:“起、合”。
從唱腔上來看,第一首曲目中出現了兩次相同的宮調;而在第二首曲目中出現了兩次相同的宮調。
從唱腔結構上來看,其唱腔結構與我國戲曲唱腔基本相同。以《五臺山佛教音樂曲譜》中的一首《無極菩薩贊》為例:“無極菩薩贊唱念得來佛歡喜,唱念得來無量諸佛歡喜”
根據《五臺山佛教音樂曲譜》中的記載:“唱念得來佛歡喜”是指誦經時所唱之聲或誦經文之聲;而“轉”則是指念經時所念之聲或誦經文之聲;“合”則是指誦經時所合之聲或誦經文之聲。
由于佛樂的主要內容是誦經,而誦經則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進行誦讀,因此佛樂在演唱時的姿勢較為拘謹,一般采取坐式的坐姿進行演唱。如在《五臺山佛教音樂曲譜》中記載:“佛樂坐式:右手扶膝或按于膝蓋上,左手放于兩肋下或抱于胸前”。
從唱腔結構上來看,佛樂在唱腔結構上主要表現為四句式的唱腔結構。其中“起”與“承”均用了相同的宮調來表現,“轉”則使用了不同的宮調來表現,而“合”則使用了相同的宮調來表現。
從唱腔旋律的發展上來看,佛樂在演唱時一般以上行的旋律為主,上行的旋律又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由唱作者以下行旋律為主進行演唱;另一種則是由聽眾以上行旋律為主進行演唱。
從唱腔的功能上來看,佛樂在演唱時多采用念唱結合的形式,即演唱者以念唱結合的形式演唱。佛樂在演唱時,一般先念出經文,然后再進行演唱。
從唱腔結構上來看,佛樂在唱腔結構上多為四句式的唱腔結構。在唱腔的每一句中,都由“起、承、轉、合”四個部分組成,其中“起”表示大二度或四個小二度;“承”則表示大二度或四個小二度;“轉”則表示小二度;“合”則表示大二度或四個小二度。
從唱腔旋律的調式上來看,佛樂在演唱時多使用單一調式進行演唱。
佛樂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五臺山佛樂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是其獨具魅力的重要原因。
首先,從地域文化方面看,五臺山地處晉北高原,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是連接中原和西藏、蒙古和俄羅斯、日本的重要紐帶,是佛教在東亞乃至世界傳播的重要中轉站。
因此五臺山的佛教文化不僅是中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是漢地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五臺山地區居住著漢、藏、蒙、回等多個民族,他們信仰佛教,也能接受佛教。歷史上先后有十多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有佛教寺院200余座,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廣濟禪寺、顯通寺等。同時還流傳著大量的歷史傳說和歷史故事。
其次,從地域文化看,五臺山地區屬北方地區,氣候寒冷干燥,在這里流傳著許多北方民族的原始宗教。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原始宗教崇拜——佛、菩薩信仰。在我國原始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臺山地區屬于北方氣候寒冷干燥的地區,歷史上佛教文化發達的同時也帶給這里人們惡劣的生存環境。
再次,從歷史文化看,五臺山地區是我國古代中原和邊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之一,早在漢代時期這里就出現了佛教文化傳播和發展過程中的第一座寺廟——廣濟寺。
作為漢地佛教文化傳播中心之一的五臺山地區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佛教文化內涵,首先,五臺山佛樂中所體現出佛家思想在人們心目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五臺山佛教作為我國古代五大佛教名山之首是有一定道理的,其獨特而豐富的佛、道、儒思想在五臺山地區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其中有兩大特點:一是對佛家思想信仰和宗教理論方面影響頗深;二是對老百姓生活方面影響頗深。
其次,從音樂表現方面看,五臺山佛樂中所體現出的音樂形式非常豐富多樣。從不同類別來看:
佛樂中所體現出佛教思想與音樂表現形式相輔相成。從形式上看有佛事儀式樂和經文贊唱樂兩大類;從內容上看有佛事儀軌樂和經贊頌曲兩大類;從音樂上看有大音韻唱腔、經文贊唱曲、經文頌唱曲四大類。
從藝術表現形式來看:佛事儀軌樂以樂隊為表演主體;經贊頌曲和經文贊頌曲均由樂隊伴奏;佛事儀軌樂以樂隊為主要表演形式;經文贊頌曲以樂隊為主要表演形式。
從宗教意義方面來看:佛事儀軌樂以大型宗教儀式音樂為主;經贊頌曲和經文贊頌曲均有一男二女唱誦;經贊頌曲有唱腔和旋律兩部分組成;
經文贊頌曲是由一段完整的唱腔和一個旋律組成,唱起來悅耳動聽,通俗易懂。而在五臺山地區流傳下來的佛事儀軌樂以小型佛事音樂為主,這些佛事音樂在五臺山地區主要表現為經文贊唱樂。
從音樂風格方面來看:五臺山佛樂中所體現出的音樂風格獨特新穎、別具一格。如在山西民歌“小放?!焙汀岸伺_”中都有很多這方面的音樂元素。
總結五臺山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圣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在五臺山的眾多佛教寺院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南禪寺。南禪寺是由我國著名的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在上世紀初所設計建造。
在他的設計下,南禪寺既保留了古代建筑風格,又融入了現代建筑藝術,在歷史和現代之間取得了很好的融合,并且獲得了成功。
南禪寺也因此成為我國佛教界最為知名的寺院之一,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賞。而在這座寺院中,還有一座佛樂院。
佛樂院位于南禪寺內,是一座專門為佛教所舉辦的音樂表演院。佛樂院作為我國最早建造的佛樂院之一,也是我國佛樂中最為重要的藝術寶庫之一。
參考文獻
1.《五臺山佛教音樂研究》,任德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2.《中國佛樂發展史》,彭金章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版。
3.《佛教音樂概論》,劉正剛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
4.《五臺山佛教音樂集成》,任懷敏編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免責聲明:本文章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