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有了高興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節奏明快,舞步輕捷,在一揮手、一揚鞭、一跳躍之間洋溢著蒙古人的純樸、熱情、勇敢、粗獷和剽悍,表現了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與美酒有不解之緣。在民間,幾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興。說蒙古族是以歌舞為伴的民族一點都不為過。薩吾爾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間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區廣為流傳,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新疆蒙古族無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會跳薩吾爾登。薩吾爾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間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稱,同時又是民間舞蹈的統稱。薩吾爾登常在喜慶節日、男婚女嫁、迎賓送客的家宴等娛樂活動時跳。活動場地、人數不限,一般是在氈房和氈房附近的草地上進行。薩吾爾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載歌載舞跳和對歌對舞跳幾種形式安代蒙古族傳統民間歌舞。是古代"踏歌頓足"、"連臂而舞"、"繞樹而舞"等集體舞形式的演變和發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場院里幾十、上百人不等,圍成大圓圈,圈里由兩名歌舞能手對歌對舞,眾人呼應踩腳、甩動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熱烈,歡騰的場面。解放后廣大舞蹈工作者通過搜集、整理、改編、創新,使古老的安代發展為反映生活,表現時代的新的藝術形式。形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在廣場上自娛性的集體舞,一種是在舞臺上表演性的。頂碗舞鄂爾多斯蒙古族從元代承傳下來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新穎,動作優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爾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的聚會上1人或2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頂燈、頂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數、掌握好基本動作和擊盅、打筷子的規律之后,舞者現場即興發揮,情緒越激昂,動作、舞姿的變化越豐富多彩,充分展現出舞者的技藝、智慧和民間舞蹈豐富、靈活、多變的特性。筷子舞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兩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細頭,擊打筷子的粗頭。動作有雙手胸前交叉擊打筷子,也可擊打雙肩;雙手腹前交叉擊打筷子;雙手胸前擊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轉圈打擊地面蹲轉;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順著打腿,再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腳下舞步有平步行進與后退,亦有點地步行進后退,或各種轉和跳躍動作隨舞者即興而做。慢舞穩重深沉,快舞則飄灑矯健。情緒高昂時筷子繞身飛舞,可在各種動作上擊打身體的各部位,場面輕松熱烈。筷子舞凝結著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盅子舞流傳于鄂爾多斯的一種舞蹈。每逢佳節、喜慶歡宴之際,人們在酒足食盛之時,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來,以表達喜悅之情。每一只手持兩個盅子,擊打出各種快、慢、碎、抖等聲音,隨著音樂舞動的雙手用盅子擊打出各種節奏。動作有雙手橫繞八字,上身隨左右八字(阿拉伯字)亦左右擺動;雙手上、下、左、右十字形擊盅,身體隨手上下起伏;雙手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劃圈;雙手向舞臺位置的二點或八點抖盅,身體隨手起落,臉和視線與手呈反方向,盅伸向哪一側,哪一側的耳朵便隨身探過去聽盅聲;繞圓動律一一一手在頭上方另一手在身前側由里向外繞圈;雙手從身后向一旁慢慢擺出,動作范圍在胯旁為小,在身體的正旁為中,一手至頭上一手在腰后為大,依次左右做即謂橫擺扭動律。在一些動作的末尾或兩個動作銜接之際常有漂亮的華彩動作出現,可謂精彩。下身動作有雙腿跪著,亦有迂回步等各種舞步伴之。頭可頂碗、也可頂燈。舞得端莊質樸,韻味持穩雄惲,剛柔相濟。角斗流傳在自治區以摔跋之鄉著稱的錫林郭勒草原的一種模擬性舞蹈。由一個人表演兩個人摔跋的生龍活虎般的拼搏動態,而且表現得比生活中的摔跤還要生動、靈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眾的喜愛。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裝,身著蒙古袍的兩個小假人擺好摔跋姿式(抱腰狀)縫在一起,使兩袍子成筒狀套在身上,扎好腰帶上身向前弓腰180度,兩個貼在一起的假頭正好頂在腰背上,用套上馬靴的雙手當作其中一人的雙腳,在歌聲或鼓點中做摔躍的各種抱、踢、蹁、鉤等技巧。普修爾樂舞又稱托普修爾樂舞。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語跳民間舞稱為貝.貝伊勒,漢語意為身體的律動。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準格爾、陶爾扈特、杜爾別特、和碩特,每一個部落都有極其豐富的民間舞蹈,他們具有一種古老的兩根弦的彈撥樂器名叫托普修爾,按巴拉特蒙古的習俗,托普修爾一響必隨之貝·貝伊勒,貝·貝伊勒必在托普修爾的樂聲中進行,故此,巴拉特蒙古民間舞蹈又稱托普修爾樂舞。托普修爾樂曲較完整保存下來的有12-17支曲,以內容每一支曲都有各自的名稱和不同的動作和跳法,如黑吉馬、育老人、慢撤布爾登等,巴特拉蒙古民間舞所反映的生活內容有表現勞動的,如剪羊毛、趕氈、擠奶等;有表現日常生活的,如梳頭、照鏡、戴頭飾等;有模仿飛禽走獸的,如鷹展翅、山羊跑跳、走馬、駱駝步等;有模擬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形式上分徒手與帶道具2種,帶道具的有頂碗和雙手各拿一雙筷子跳。手拿托普修爾邊彈邊跳,其動作中除硬肩、聳肩、轉身之外有反彈托普修爾的舞姿和動作。跳法有達勒勒恩貝伊勒(招手式,指提壓腕動作)、敖德勒恩貝伊勒(纏繞式跳,指繞臂動作)、阿查貝伊勒(托重而跳,指甲用雙腿抱住乙的腰部,乙托著甲,二人面對面跳),整個舞蹈貫穿繞圍動律,以雙滕微微顫動,典型動作:硬肩、聳肩、壓提腕、抖手、繞臂,在2人、3人和多人的對舞中動作即興中可千變萬化。圈舞蒙古族民間流傳的舞蹈。兩腳交替悠晃步,粗礦奔放的跳踏步,明快瀟灑的下身或側身跑跳步等幾種動作組成。上身動作有甩手,與人背后拉手,眾人手拉手,圍著圓圈跳舞,所以通常人們又稱布里雅特民間舞蹈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歡快敏捷,跳躍性強。民風淳樸,具有遠古色調,感情熱烈豪放。薩吾爾登“薩吾爾登”是內蒙古阿拉善地區、新疆蒙古族居住區一種樂舞的名稱,是以蒙古族樂器“托部秀爾”(彈撥樂器)伴奏,以表現馬為主、又可自由發揮的舞蹈形式。“薩吾爾登”樂曲中有許多是以馬為標題,專門描繪馬的形象如走馬、快馬乃至跛馬的曲調,而這些曲調為人們所熟知,因此,表演者或獨自表現信馬漫步草原、或兩人表現雙馬競技,雖然只在原地而舞,但觀眾依然感受到他們所展示的意境。表演進入高潮時,樂手更加投入,在快速地彈奏中還不時地模擬馬的嘶鳴聲,把圍坐在氈帳內人們的思緒引向開闊的藍天、無垠的綠野。這時,人們隨著樂曲的變化自由進場即興而舞,或表現擠奶、搟氈,或模擬山羊頂角、雄鷹展翅;姑娘們則常用“揉肩”、“輕抖肩”以及“下腰”、“揚手揉臂”等優美的動作,抒發她們對草原美好未來的憧憬與遐想。“薩吾爾登”和“托部秀爾”的故鄉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縣,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名雕塑已安放在博湖縣開都河景區。薩滿舞蹈蒙古民族自古以來信仰原始的多神教——薩滿教。“薩滿”一詞源自通古斯族語,本意為“因興奮而狂舞的人”。男巫蒙古語稱為“博”,女巫稱“伊都干”。蒙古民族最初崇拜高山和大樹,在這種原始宗教中,保留著“森林文化”的痕跡,祭祀天神,歡慶勝利,都要歌舞于蓬松樹下。他們相信萬物有靈,所崇拜的精靈稱為“翁貢”——以木或氈制成的偶像(《多桑·蒙古史》)。薩滿教起源于民族部落的狩獵生活和圖騰崇拜,其巫師叫“曲律”,能溝通人神,每當精靈附體時,“曲律”的動作便酷似某個精靈的動作和神態。蒙族舞中保留著許多模仿白海青、棕熊、老虎的動作,這都與薩滿教有關。薩滿巫師的法器鈴鼓、銅鏡等,都是溝通人神的重要工具。公元前1000多年前,北方游牧民族的祖先在查干札馬巖畫中保留了巫師邊舞邊擊鈴鼓的形象。據烏蘭杰《蒙古族古代音樂舞蹈初探》一書介紹,科爾沁草原如今還保留著薩滿的詩歌和舞蹈,如在《青銅勇士之歌》(大型翁貢)中設壇、法裙、兩節為開場招徠觀眾之用;“墳塋”或稱“敖包墳”或“白石墳塋”,則是祭祀祖先陵墓的樂舞,此外還有起步、列隊、奔跑、高潮、起興等段落。正如《多桑·蒙古史》所記:“擊鼓誦咒,逐漸激昂,以至迷惘,及神靈附身也,則舞躍瞑眩,妄言兇吉”
免責聲明:本文章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