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中的烽燧
張樂
曠野之中,一座烽燧,兀自矗立。
四野闃寂無人。遠處有低矮山丘起伏橫陳,山丘之上,數座烽燧錯落而置,遙遙相對,默然相守。它們就這樣一動不動地相互凝視著,數百年風云,倏忽隨風飄散。
絲綢古道兩側,祁連山與北山之間,密布著滄桑古老的烽燧。崖壁之上、荒野之中、村莊旁邊、田地深處,它們默默堅守著、聳立著。久遠的戰事早已結束,而它們這些忠于職守的“哨兵”,卻如楔釘般深深楔入大地,堅固,偉岸,沉穩有力。
這一刻,寒風凜冽,我向著一座孤懸于長城外側、深處荒漠曠野的烽燧走去。
翻越落滿雪的龍首山,蒼蒼莽莽的巴丹吉林沙漠便一覽無余。沙漠邊緣,一座孤絕瘦硬的高崗拔地而起。天地遼闊,一峰突起,遠遠看去,心神為之一凜。高崗之上,更有一烽燧端踞其上,孤傲,超群,遺世獨立,凝望四野。
山勢峻峭,巉巖崚嶒,焦黑的巖石崢嶸萬狀,仿佛剛剛經歷過烈火的灼烤。沿著陽坡上一道山洪沖刷而成的溝壑,奮力上攀。溝壑如刀劈斧鑿,深深勒入山體,窄僅容身,斗大的巨石,累卵般一塊一塊,填塞其間。荊棘叢生中,腳下不時有松動的石塊紛紛下墜,怦然之響,令人心驚。
終于攀上山頂,獵獵罡風,迎面撲打過來。上前方,烽燧巋然不動,散發著冷峻、凌冽之氣。待走近,才發現烽燧全部為條石所壘,一塊一塊規制相同的長方體褐色石塊,嚴絲合縫,排列齊整,使這座方錐體峰墩棱角分明,堅若鐵鑄,渾然一體。烽燧三面皆緊臨懸崖,地勢險峻,僅西面有一狹窄山脊,可供攀行。墩體西側稍有破損,其內里填充物,為砂土壓著一層一層的荊條。雖經數百年風雨侵蝕,裸露的荊條依舊根根光鮮如初。
站在烽燧之上極目遠眺,四面千里,荒漠大野,盡收眼底。
明朝時,這里已是塞外之地。“胡馬揚塵烽燧作”,孤懸于大漠之中的這處烽燧,是防御敵方的前沿哨所。“晝則舉烽,夜則舉火”,肩負著窺察敵情、報警傳遞信號、防御敵寇進犯、防范盜賊竄逃的重任。這處烽燧,與正南處龍首山烽燧、紅寺山口雞冠墩烽燧等,連屬相望,一呼百應,是防御敵寇自紅寺口進犯河西的重要軍事防御系統。
烽燧西側的一塊緩坡處,有破碎瓦礫散落于荒草間。此處應是戍守士卒們的生活棲息之所。他們于這苦寒邊塞之地,無論酷暑嚴寒,不分晴雨晝夜,時刻警惕瞭望,不敢有絲毫懈怠。從烽燧邊向北瞭望,萬丈黃沙,一瀉千里。
烽燧東北向的半山腰處,殘存著五座石壘的墩。“烽見敵則舉,燧有難則焚。”戍邊將士們,則“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嚴陣以待。
在河西走廊,除沿邊墻一線密布的這類軍事防御烽燧外,還有為保護牧場馬群而建的大馬營草灘苑馬寺烽燧、沿絲路古道修建的驛站烽燧,及各堡寨周邊為自保而建的屯莊烽燧等。目前,山丹現存各類烽燧敵臺百余座,烽燧的建筑材料因地而異,平地曠野多為黃土夯筑,而在陡峭山峰,則為石塊所壘。
數百年來,這些扎根于荒漠戈壁的烽燧、始終矗立于荒野巨川的烽燧,見證著滄桑歲月。
免責聲明:本文章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