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名稱由來傳說有很多,因為貿易和進貢“香”而名為“香港”算是最有根據的一個。
香港自1841年被英國侵占,開啟中國近代化歷史,到1997回歸中國,中間156年殖民時期,又稱港英政府時期。這個時期塑造了香港這座城市島嶼與眾不同的氣質。歷史上,香港是重要的香料貿易港口,本義就是“芳香的港口”。明代,廣東地區盛產香料,大量優質的莞香從這里運出,走海路行銷全國,由此得名香港。
香港的地名起得很有意思,有個小小的灣就叫灣仔,灣的形狀像銅鑼,就叫銅鑼灣;沙灘很長就叫長沙(灣),海邊沙地有塊田,就叫沙田。香港的多元文化【本地的廣府人(粵語)、客家人(客家話),外國人(英語)和中國內地人(普通話)】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到底出現了哪些比較特別的地名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尖沙咀
“沙”和“咀”是典型的粵語地名,分別意為“由泥沙等沉積物形成的土地”和“向江海中突出的部分”。尖沙咀的名稱古怪,全賴它的地形所賜。尖沙咀位于九龍半島的尖端,據明朝萬歷年間的《粵大記》記載:由于該處海水為官涌山阻,形成一個沙灘,再加上海岸線凹凸不平,又長又尖,所以稱為“尖沙咀”。
油麻地
亦寫作油蔴地,英文:YauMaTei(由于韋氏拼音和中國大陸的標準拼音不一樣),位于香港九龍半島南部,行政上屬于油尖旺區。其實,油麻地之名與油麻地天后廟有密切關系。因為當時天后廟前的土地是漁民曬船上麻纜的地方。不少經營補漁船的桐油及麻纜商店在那里開設,故被稱為“油麻地”。
銅鑼灣
小時候經常聽到銅鑼灣的名字,是不是總以為銅鑼燒是不是只有在銅鑼灣有賣?其實它們只是名字相似而已。香港銅鑼灣目前是香港的主要商業及娛樂場所的名稱,但它原來指的是今為維多利亞公園的海灣及其東南岸,因為所處的海岸線像一個“銅鑼”,因而得名。
除了以上家喻戶曉的名字,香港的各處還散落著許多“謎一樣”的奇葩地名。什么都爹利街、德己立街、亞皆老街等等,還有一些靠文藝取勝的奇葩地名。
詩歌舞街
與那些拗口的英文音譯地名相比,“詩歌舞街”叫起來真是既朗朗上口,又博大精深。
用這個名字命名想到用這個名字來做街道名的人看來一定是個文藝青年,而以“詩歌舞”為名字的街道想必也是一個非常有故事,有文化的地方吧?
但是很抱歉,這條街名字的由來實際上和詩歌舞沒有半毛錢關系。詩歌舞街位于大角咀,那一帶的街道通常是以植物命名的,類似于橡樹街、杉樹街什么的,這條街也不例外啊,人家的原名是“無花果街”。
本來名字簡簡單單也沒什么不好的。
但是如果碰上新人在這個地方結婚,那么聽起來就實在又別扭又不吉利,所以當時有個文藝青年就取無花果英文Sycamore的音譯,將街道的名字改為詩歌舞街。
愛秩序灣
愛秩序灣是香港昔日的一個海灣,位于香港島東區,筲箕灣的北部,阿公巖以西。
愛秩序灣得名于英國軍官愛秩序少校(MajorAldrich)。他于1842年到達香港負責制訂英軍的防守計劃。由于他整頓軍紀效果顯著,因此當海灣于1845年決定以他來命名時,中文便翻譯成“愛秩序”。
馬己仙峽道
在香港,這些有趣好玩的地名不勝枚舉。聽上去好像是以某本雜志命名的MagazineGapRoad,被翻譯成“馬己仙峽道”,憑白多了幾分仙風道骨。
香港地名不僅中英互譯匪夷所思,每個地名背后還都有一段小故事。
卓越大語文研學游寒假即將帶大家前往的淺水灣,它的英文名稱repulsebay,直譯為“反擊灣”,源于1840年曾停泊在此的英國“反擊號”軍艦。兩年之后,香港島就被割讓給英國,成為了漂泊無依的百年游子。
“這樣游,最香港”研學游
如此具有“港味”的大街小巷,
這一趟研學游,一定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和收獲。
跟著熊貓老師,共同領略不一樣的香港吧!
作者:熊貓老師熱衷于仗劍走天涯,最愛帶著書一起走四方。不會一板一眼地講課,卻會眉飛色舞講故事。是一個古靈精怪的小百科,更是一個愛美食的大吃貨!有她的路上充滿樂趣與歡笑!
免責聲明:本文章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