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碼西方藝術大師畢加索的“中國緣”

今年4月8日是西方著名藝術大師畢加索逝世50周年紀念日。50年前,畢加索在法國南部小鎮穆然離世,享年91歲。
畢加索的藝術創作生涯長達70多年,不斷實現藝術飛躍和創新,從早年的“藍色時期”“玫瑰時期”,到后來的“非洲時期”“立體時期”,每個時期的作品都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感受和思考。畢加索本人曾表示,風格這種東西“通常將藝術家年復一年,有時甚至是一輩子限定在同一個視角、技術與程式里”,而他“從不停留在一個地方”,因此他“沒有風格”。畢加索一直在嘗試理解和吸收世界上的不同文化藝術的營養,他對東方藝術的評價和他本人對東方藝術的汲取,很早便成為東西方藝術交流研究的重要題材。而畢加索與中國的淵源,也是被文化藝術界津津樂道的話題。

正在法國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的畢加索逝世50周年紀念展中展出的畢加索黑白照片。李洋攝
畢加索與中國之間流傳甚廣的一段軼聞,是他于20世紀50年代在法國與中國國畫大師張大千的一次會見。據張大千回憶,畢加索在這次會見中宣稱“西方沒有藝術,真正的藝術在中國”。然而,畢加索的這一驚人評價僅見于張大千本人的回憶,畢加索一方則未有相關記載。畢加索是否真的發表過這樣的言論,便成了一樁歷史懸案。
不過這段逸聞背后的史實卻值得發掘。一方面,對于畢加索來說,在他與張大千會面前,確實已經對中國文化與繪畫有所了解。中國藝術家張仃先于張大千拜訪了畢加索,并向他贈送了一套木版水印的《齊白石畫集》。從畢加索的陶器作品和立體主義作品中,那些洗練的線條和構圖,能夠看出他受到了東方文化的影響。他繪畫中的象征與寓意也被認為受到了東方象征主義的啟示。他的畫作《吹笛女與裸躺著的人》也被一些人認為具有中國水墨畫特征。

來自法國南部馬杜拉陶瓷坊的13件畢加索陶瓷作品在南京展出。泱波攝
另一方面,對于中國文化藝術界來說,與畢加索的直接交流給中國藝術開啟了一扇窗。1915年6月,中國教育家蔡元培在法國拜訪畢加索,并購買了至少五幅畢加索的作品帶回國內,標志著畢加索作品正式傳入中國。蔡元培對畢加索的畫作評價為“乍觀之,似圖案,非圖案;似人物,非人物”,“蓋見一物而覺其為美者,無非種種線之感觸”。這也成為中國學者對畢加索畫作評價的最早記錄之一。
與張仃一同拜訪畢加索的李霽野回顧說,他“贈送我們他自己的畫冊,用畫筆學漢字題寫扉頁,三五筆就畫出和平鴿”。而張仃受到畢加索影響,形成了“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格,他的一些作品被戲稱為“畢加索加城隍廟”。以至于張大千也愿意接受中西繪畫兼容并包的理念,對畢加索的作品不僅不排斥,還中肯評價他具有深厚的繪畫功力。

觀眾在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參觀畢加索的布面油畫作品《吻》。卞正鋒攝
20世紀40年代,畢加索的左翼傾向和共產黨員身份拉近了他與中國共產黨的距離。1944年10月,畢加索宣布加入法國共產黨,中共報紙聞訊后刊發了相關消息,延安當時還舉辦了畢加索畫展,以示慶祝。
據史料記載,畢加索知道毛澤東?!皟蓮椧恍恰痹獎坠缿训姆蛉死钆寤貞?,畢加索曾托1945年來法國公干的中共領導人鄧發把一幅油畫帶給毛澤東,以表達對延安的敬仰之情。李佩表示她也親眼見過這幅畫。隨身攜帶這幅畫的鄧發1946年自重慶返回延安途中,遭遇“四八”空難身故,畫作也隨之消失,應已毀于空難。

2014年3月3日,“二十世紀版畫的巔峰之作”——“畢加索:沃拉爾系列版畫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潘旭臨攝
畢加索曾為世界保衛和平大會創作《和平鴿》,《和平鴿》當時是畢加索在中國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新中國接連發行了3套以畢加索繪制的3幅《和平鴿》為主圖的“保衛世界和平”郵票,共計達9枚。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1953年也采用畢加索為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繪制的《和平鴿》圖案,制作了精美的“和平萬歲”紀念章。這些無疑反映了新中國在成立初期對畢加索藝術的認同和傳播達到了當時的歷史性高點。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畢加索的絕大部分作品風格顯然與當時中國紅色革命的藝術格調不符,因此不斷被排斥和邊緣化。直到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畢加索等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并再度被社會各界承認。

2021年4月,香港邦瀚斯拍賣行展示畢加索的肖像油畫杰作《戴淡紫色貝雷帽的女子》。李志華攝
畢加索的一些著名作品陸續被收入中國的中小學教科書,其中包括他1932年創作的油畫《夢》、1937年創作的立體主義名畫《格爾尼卡》等。此外,畢加索的畫作在中國的藝術品收藏市場也成為備受追捧的對象,在各大拍賣行拍出的成交價多是“天文數字”,從而成為財富的象征。10年前在紐約佳士得的拍賣會上,萬達集團曾以2816萬美元的價格拍下畢加索的畫作《兩個小孩》。在今年4月剛剛結束的蘇富比亞洲50周年香港拍賣會上,畢加索的肖像畫《坐椅女子》拍得9308萬港幣。

2023年4月3日,畢加索作品《坐椅女子》亮相蘇富比香港春季拍賣預展。陳永諾攝
改革開放以來,畢加索的作品與中法人文交流有了越來越緊密的關聯。1983年,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推動畢加索的原作首次赴華展出——包含33幅作品的“畢加索原作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20天。在這之后的30多年間,畢加索原作多次得以從法國到華展出。

2012年2月,法國國立畢加索博物館館長安妮·巴達莎莉女士在成都為“畢加索2012年中國大展”布展。安源攝
2019年6月,“畢加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在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展覽精心挑選了畢加索百余件作品,總價值據稱接近10億美元。這是法國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藏品最大規模的一次來華展出,展示畢加索風格轉變的整個過程,吸引數十萬人排隊觀展。
2019年6月15日,《畢加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展,大量觀眾前往參觀。侯宇攝
促進中法人文交流是法國總統馬克龍今年訪華行程的重要目的之一。他4月5日在北京出席今年的“中法文化之春”開幕式,強調人文交流在兩國交往中的重要性,表示2024年兩國將迎來建交60周年的重要時刻,今明兩年,雙方將陸續舉辦眾多精彩的文化交流活動。伴隨著中法人文交流的重啟,中國民眾勢必有更多機會欣賞到畢加索的原作,能夠借此生發出更多的認識和思考,或許能再度“激發自身創造力”,讓畢加索的“中國緣”延續下去。(完)
免責聲明:本文章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