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七日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之一的七夕。
“七夕”,又名“雙七節”、“乞巧節”、“少女節”、“香橋會”和“巧節會”等,該節日源于“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
關于傳說的內容想必各位看官早已耳熟能詳,今天在這兒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些其他有趣的內容。
傳說由來牛郎、織女的名稱首次出現于《詩經·小雅·大東》中。此時的“牛郎”、“織女”還只是天上的兩顆星子: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睕彼牽牛,不以服箱。”
到了漢代之后,織女、牽牛二星才開始“人化”。
《史記·天官書》曰:“織女,天女孫也。”
《春秋運斗樞》曰:“牽牛神,名略。”
由南朝蕭統選傳世無名氏古詩而編成的《古詩十九首》中有: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詩中“織女”進一步人性化,儼然一個美麗的女子,因與愛郎被天河阻隔而憂愁。
西漢《淮南子》中最早記載了鵲橋相會的傳說,此后廣為流傳:
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
東漢應劭《風俗通》云:
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以梁渡織女故也。
顯然,從天河阻隔發展到役鵲為橋、鵲橋相會,這一愛情神話才算得上圓滿、動人。
民俗傳統自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流傳開來,善良樸實的勞動人民便圍繞著這一節日,創造出了眾多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一為紀念,二也是為了實現自身美好訴求。
1、穿針乞巧
根據傳說,織女心靈手巧,會的一手好繡活兒,天邊最美的彩霞便是她繡出來的。所以根據傳統,凡間的女子要在七夕這一天,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的女工技藝。
七夕之夜,明月當空。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著月色穿針引線,將線快速穿過全部針孔,稱為“得巧”。
2、喜蛛應巧
所謂喜蛛,其實是一種米粒大的小蜘蛛,非常常見。
喜蛛應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有:
“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有:
“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
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
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
由上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有:視網之有無、網之稀密、網之圓正。
在“穿針乞巧”前由大人們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黃金瓜、巧果、花生、紅棗等為主)放在果盆上。“穿針乞巧”以后,大家都睜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結網,先發現的人大吉大利。
但蜘蛛多半怕人,所以想要在果盆上找到喜蛛的蹤跡,卻也不易。有時孩子們為了早點分到瓜果,會偷偷捉一只放在果盆上。大人們其實也曉得,只是不說,在“發現”喜蛛的歡呼聲中,邊把瓜果分到各人手中,邊說道:“吃吧,吃吧,年年有巧,年年有巧。”
3、投針驗巧
投針驗巧屬于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習俗。
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有:
“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家中長輩提前一晚取“鴛鴦水”(白天所取之水和夜晚所取之水的混合或者河水和井水的混合)倒在盆里,水在盆里放置一天一夜,水面就會依稀生成薄膜狀物質。這時候拿縫衣針輕輕放在水面,針能浮在水面上,并在盆底形成萬物之形的倒影便是“得巧”,針影如果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
4、拜織女
織女是女子智慧、靈秀的代表,于是在七夕這一天凡間女子便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向織女乞求靈慧,前面幾項活動均是如此。
少女、少婦們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少則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當天準時都到主辦者的家里來。
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
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描寫的正是此景,這一習俗在漢族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5、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在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后,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
種生求子實際上是生育信仰之一種。
6、供養磨喝樂
“磨喝樂”梵文音譯,是佛教天龍八部之一,傳入中國以后經過一番漢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為可愛兒童形象,成為“七夕”節供奉的一種土泥偶人。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
七夕前三五日,軍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又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効顰磨喝樂。兒童輩特地新妝,競夸鮮麗。
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借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磨喝樂形象多為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不相上下。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紗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7、吃巧果
傳說是因為過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靈手巧,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祈求織女來送巧,希望織女也能賜自己一雙巧手,于是巧果也就誕生了。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它其實并不是水果,而是用面粉或者米粉制作成的油氽點心。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
《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實花樣”。因“巧”和“橋”諧音,因此人們認為在七月七日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過“巧”(橋)來實現。
有些巧果還被點染為七色,有的以紅色點染,用長線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掛于壁間,以為裝飾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環掛在小兒項間取樂的。相傳七夕節晚上,婦女兒童將巧果拋擲屋背,喜鵲銜去搭橋,讓牛郎織女夜渡銀河相會。
8、為牛慶生
牛郎織女的傳說中,西王母拔下發釵劃下一道天河將牛郎織女分開,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便讓牛郎把它的皮剝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后來,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9、拜魁星
七夕女兒祝織女,男子廟中拜魁星。
佑我科舉登榜首,供神豬頭代三牲。
魁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魁星金身青面,頭上長雙角,赤發環眼,面目猙獰。
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所以讀書人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拜魁星”儀式亦在月光下舉行。天井里擺上“拜魁星”的香案,家中求舉的讀書人沐浴焚香叩拜。
清鄭大樞《竹枝詞·七夕》詩云:
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無鵲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結緣煮豆待何時。
錢琦《竹枝詞·拜文昌》詩云:
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里拜文昌。橋填烏鵲星聯斗,天上人間各自忙。
10、曬衣曬書
七夕曬書其實是與節氣有關。每年七夕都在三伏天,此時氣溫高濕氣重,書籍衣物都容易受潮,此時曬伏(尋常百姓曬衣服,讀書人家曬書)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
據史料記載,這一習俗大略起源于近兩千年前的東漢末年。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云:
“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這說明魏晉時期就有了七夕曝書的習俗。
到了唐宋時期,七月七曬書已然成風。
唐韓鄂《歲華紀麗》稱:民間七月七有“暴書策,曬衣裳”的風俗。
《宋會要》記載,宋朝儀制以七月七日為“曬書節”,當天三省六部以下,各由皇帝賜錢開筵舉宴,為曬書會。
11、染指甲
染指甲是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縣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
用花草染指甲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12、接露水
傳說七夕時節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果將其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13、樹漿洗發
據民間傳說,七夕日仙女下凡人間,洗澡于江河,因而這天的水特別清冽甘甜并有神奇功效,此水名“雙七水”。
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的泉水、河水,就如同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圣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這當中除了女性祈愿仙子佑護之外,也有一定的醫學道理。如皂角樹枝葉煎湯沐發,能夠清熱化濕、通暢毛囊,對防脫發和烏發效果頗佳。再如黑骨木樹漿黑發功效也是極佳。
但現在,樹液洗發恐怕不大容易,畢竟切樹皮萃樹液要被視為環保的反例,因此取其意摘采幾片樹葉放入浴湯中就可以了。
七夕詩詠宋·秦觀:
《鵲橋仙》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唐·杜牧:
《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牛織女星。
徐志摩:
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遇到你。
張愛玲: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七夕將至
祝愿各位
七夕快樂
各位看官喜歡的話請留下爪印呦~
免責聲明:本文章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